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陵高迟关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离别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将发石头上烽火楼》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诗歌,不仅描绘了作者对京城和自然景观的留恋,还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创作背景与内容解析
  • 创作背景:《将发石头上烽火楼》是谢朓于公元479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所作的作品。这一时期,谢朓因政治变故而被迫离开京城,他的心情复杂,既有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有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 诗歌内容:首句“徘徊恋京邑”,描述了诗人在离开京城前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接下来的诗句“踯躅曾阿”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告别时犹豫不决的心情。“踟蹰不前的步履”和“登高所见的皇宫近在咫尺,却感到远隔天涯”,这些描写都透露出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留恋之情。最后两句“踟蹰未进中自问”,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这不仅是对自己未来的疑问,也暗示了他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的担忧。
  1. 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 艺术特色:《将发石头上烽火楼》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清丽秀逸,其语言圆美流畅,对偶工整,平仄协调,为唐代律绝诗奠定了基础。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 文化价值:《将发石头上烽火楼》不仅是文学艺术上的佳作,更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京城的描写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这种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深刻思考,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也是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通过欣赏和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