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科头 其六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
涅盘生死太平,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宝志并非文学作品的作者,而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十四科头·其六·善恶不二》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由宝志大师所作。《十四科头·其六·善恶不二》不仅是一首宗教性质的诗歌,更是宝志大师深邃佛理的体现。这首诗通过佛教教义,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宝志大师在创作这首诗时,运用了深邃的佛理和丰富的宗教情感,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我自身心快乐”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内心平静的状态,这种状态被诗人形容为“翛然无善无恶”,即心灵自在,不受善恶观念的限制。

宝志大师通过对法身的描绘,进一步阐释了他对于佛教修行的理解。他认为,法身是超越一切束缚的存在,它存在于任何地方,触目所及皆是正觉。这种对法身的描述,不仅是对佛教中“无我”概念的一种诠释,也是对个体修行者自我超越的一种鼓励。

宝志大师通过描述六尘本来的空寂,强调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存在。这种对世界的观察,反映了佛教中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不要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要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虚幻。

宝志大师通过对凡夫妄生执著的批判,强调了修行者应当摆脱对世俗事物的执着。他批评了那些认为世间有固定善恶标准的人,认为他们的追求往往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之上的。宝志大师的这种观点,鼓励人们以更加开阔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追求内心的真正平静与智慧。

《十四科头·其六·善恶不二》作为一首宗教性质的诗歌,不仅是宝志大师个人修行理念的体现,也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义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