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
涅盘生死太平,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释义:

  1. 十四科头 其六:这是一首关于禅宗修行的诗,通常在佛教中,”科头”指的是剃发为僧或出家修行者。”其六”可能指的是该诗中的第六首。
  2. 善恶不二:此句表明诗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同时也可以是邪恶的,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之分。这是一种超越善恶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
  3. 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受外界善恶的影响,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4.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这里的“法身”是指佛教中的佛性,即成佛后的本质。诗人认为,佛性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任何事物都能引发内心的正见和智慧。
  5. 六尘本来空寂:六尘是指眼耳鼻舌身外的六种感觉对象,这里指世间万物皆为虚幻,没有固定的真实存在。
  6. 凡夫妄生执著:凡人常常执着于物质欲望和世俗观念,无法认识到生命的真相。
  7. 涅盘生死太平:涅盘是佛教用语,指涅槃的状态。诗人指出,一旦悟道,生死就可以达到和平与安宁的状态。
  8. 四海阿谁厚薄?:这里的“四海”泛指世界,“阿谁”是疑问语气词,表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诗人提出疑问,世界上还有谁会有厚此薄彼的区别对待吗?
  9.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无为是一种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做强求。这里说,真正的修行者无需刻意追求什么,只需顺其自然。
  10.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菩萨(Bodhisattva)是佛教中修行者的理想形象,他们具有无边的智慧和悲悯心。这里的“散诞”形容菩萨行为的自然随意,他们的言行中常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11.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声闻是指初阶的菩萨修行者,他们致力于修持戒律和禅定。诗人用蚕吐丝作比喻,指出声闻修行者虽然努力修禅,但最终可能会被自己的执着所束缚。
  12.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法性是佛教中对宇宙本源的描述,它原本就是圆满光明的。诗人认为,如果能够悟到法性的真谛,就不必再依赖外在的药物来治愈身心的疾病。
  13.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最后一句总结了诗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只有当人们了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诗歌,通过对禅师的生活态度和修行方式的描绘,展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超越世俗的观念。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以及对修行者应持有的态度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诗意,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