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解析:
十四科头 其七 色空不二
- 关键词: “科头”可能指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如“头陀行”,即通过简化生活来实践佛法。
- 译文与注释: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对佛法的深入理解。诗人认为法性(或宇宙的本质)本无青黄(颜色),而众生(包括人类和其他生物)却创造了种种分别(青黄等颜色)。这里的“青黄”比喻世间的纷扰和假象。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觉悟,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文饰或分别,而在于对“真常”(永恒不变的真理)的理解与领悟。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 关键词: “圆通妙理”通常指的是佛教中的圆满智慧。
- 译文与注释: 此句表达了对佛理深邃难以完全理解的感慨。诗人在寻求与宇宙本质的合一,但似乎总是在追求的路上有所迷失。这反映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即人类对于终极真理的追求往往充满了困惑和挑战。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 关键词: “自疾”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我矛盾、自我困扰的状态。
- 译文与注释: 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悖论:尽管人们自身可能无法解决内心的痛苦(自疾),却又试图将这种痛苦的解决寄托于他人的帮助(教他人药方),反映出人性中的矛盾和依赖关系。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 关键词: “豺狼”通常用来形容凶猛或邪恶的动物,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有善心但实际上内心充满恶意的人。
- 译文与注释: 这句诗批评了外表看似善良而内在却充满恶行的行为,强调了外表与内在之间的不一致,提醒我们不应仅凭表面来判断人的真实意图。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 关键词: “地狱”和“天堂”是佛教中常用来象征极端行为或状态的词汇。
- 译文与注释: 这句话说明,即使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善良的人,如果其行为背离了佛法的原则,他们的内心实际上与那些犯下重罪的人并无差异,都是被自己内心的贪执和无知所驱使。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 关键词: “道场”在佛教中指的是修行场所或修行活动。
- 译文与注释: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修行的境界,那就是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这种境界是对外界刺激的超越,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 关键词: “不二”在佛教中代表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 译文与注释: 这句诗强调了佛陀与所有众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认为众生的行为和心态决定了他们与佛的关系,而不是相反。这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 关键词: “三毒”是指贪婪、瞋恚和痴慢三种烦恼。
- 译文与注释: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观点,即要消除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必须经历艰难的修行之路,而这些修行并非远离灾难,而是通过克服这些内在的障碍来实现心灵的净化。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 关键词: “智者”和“愚人”在这里指代不同的人。
- 译文与注释: 智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就是佛(即真理或本性),而愚人则被欲望和执着所迷惑,误以为追求某种外在的目标(比如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到救赎。这反映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真正的幸福和解脱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形式或目标,而在于认识到自己内在的真实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