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不著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恛徨。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务刚强。
心里蚖蛇蝮蝎,螫著便即遭伤。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这是一首佛教禅宗诗,通过描述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十四科头 其九 断除不二
注释:这里的“十四科头”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四种基本修行方法,即戒、定、慧。而“断除不二”则表示修行者要消除对事物的二元对立观念,达到“不二”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修行者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强调了修行者要消除对事物的二元对立观念,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注释:这里的“丈夫”可能是指修行者具有大丈夫的气质和气概,而“运用堂堂”则表示修行者能够灵活地运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修行者在运用佛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信和从容,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注释:这里的“一切不能为害”表示修行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困扰和痛苦,而“坚固犹若金刚”则表示修行者的心灵像金刚一样坚不可摧。
赏析:这首诗传达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以及他们对于痛苦的超越和心灵的升华。

不著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
注释:这里的“二边中道”表示修行者既不走向极端,也不固守某种固定的观念,而是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而“翛然非断非常”则表示修行者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随波逐流的。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修行者的中庸之道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强调了修行者要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注释:这里的“五欲贪嗔”表示人世间的各种欲望和烦恼,而“地狱不异天堂”则表示这些欲望和烦恼最终都会导致痛苦的降临。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佛教对于人类欲望和烦恼的看法,强调了人们应该通过修炼来摆脱这些欲望和烦恼,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注释:这里的“愚人”可能是指那些缺乏智慧的人,而“妄生分别”则表示人们容易陷入主观的偏见和判断。
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困惑和矛盾,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恛徨。
注释:这里的“智者”可能是指那些具备智慧的人,而“达色无碍”则表示他们能够洞察世间的真相。而“声闻无不恛徨”则表示那些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总是感到迷茫和困惑。
赏析:这首诗赞扬了那些真正具备智慧的人,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困扰和痛苦,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注释:这里的“法性”可能是指佛法的本质和规律,而“瑕翳”表示世间万物都有瑕疵和不足之处。而“众生妄执青黄”则表示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好坏。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强调了人们应该用一种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注释:这里的“如来”可能是指佛陀或者释迦牟尼,而“引接迷愚”则表示佛陀用智慧引导那些迷失方向的人们。而“说地狱天堂”则表示佛陀用寓言的方式告诉人们世间的善恶因果轮回。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他用自己的言行教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注释:这里的“弥勒”可能是指未来的救世主弥勒佛,而“身中自有”则表示他已经具备了拯救众生的能力。而“何须别处思量”则表示无需再寻找其他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目标。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弥勒佛已经完成了救赎的使命,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和指引。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注释:这里的“真如”可能是指佛教的核心真理或者本质,而“抛却真如佛像”则表示人们应该抛弃对佛像的迷信和崇拜。而“此人即是颠狂”则表示这个人已经被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所控制,变得疯狂和堕落。
赏析:这首诗批评了一些盲目崇拜佛像的人们,指出他们的盲目性和偏执性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和崩溃。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注释:这里的“声闻”可能是指那些修习声闻戒律的人,而“心中不了”则表示他们对于佛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和透彻。而“唯只趁逐言章”则表示他们只是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言论和教诲。
赏析:这首诗批评了一些盲目追随他人的人,指出他们的盲从性和盲目性导致了自身的愚昧和无知。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务刚强。
注释:这里的“言章”可能是指各种语言文字或者是知识体系等,而“本非真道”则表示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佛法或者真理。而“转加务刚强”则表示人们在追求这些外在的知识和语言时过于执着和强硬。
赏析:这首诗批评了一些过分注重外在知识和语言的人,指出他们的浮躁性和片面性导致了自己的迷失和困惑。

心里蚖蛇蝮蝎,螫著便即遭伤。
注释:这里的“蚖蛇蝮蝎”表示一些有毒的昆虫或动物,而“螫著便即遭伤”则表示一旦被它们咬伤就会受到伤害。
赏析:这首诗讽刺了一些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的人,指出他们的傲慢性和狂妄性导致了自己的毁灭和崩溃。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注释:这里的“文中取义”可能是指从文章中提取出某种含义或者道理。而“何时得会真常”则表示我们何时能够真正领悟到佛法的本质和规律呢?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读者的一种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并领悟佛法的真谛。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注释:这里的“无间地狱”表示一种极其痛苦的境遇或状态,而“神识枉受灾殃”则表示因为自己的过错和错误导致神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苦难。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罪人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同时警示世人要珍惜生命和善行善举以积累功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