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涅盘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馀。
这首诗的主题是佛教的“佛性”和“众生平等”,强调了智慧与愚昧无二,正道与邪道无别,凡圣同途。诗中也表达了对空寂的理解和对清净心的追求。
诗句释义及译文:
- 十四科头 其三 佛与众生不二: “科头”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剃发,这里可能指一种修行的方式。这里的“不二”意味着佛与众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同一个生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这个表达强调了佛性和众生性的平等。这里的“大智”指的是极高的智慧,而“愚”在这里可能是指普通人的无知或愚昧。
-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宝物(即知识、智慧),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像珍珠一样的智慧。
-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正道”和“邪道”在这里并不是用来区分道德高低,而是表示所有正确的道路和错误的路径都是通向智慧的道路。也就是说,无论是走正道还是走邪道,最终都能找到智慧。
- 迷悟本无差别,涅盘生死一如: “迷悟”在这里指的是对真理的理解或领悟,“涅盘”是一个佛教术语,指的是涅槃,即达到解脱的状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理解与否、觉悟与否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涅槃和生死是一样的。
-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 “终究”在这里表示终极,“攀缘”在这里意味着追求,“空寂”是一种超越一切的境界,而“意想”则指的是思想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追求终极的空寂,通过清晰的思考来获得心灵的净化。
- 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馀: “翛然”在这里形容一个人的心态自由、不受束缚,”无一法可得”意味着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真正永恒的。最后的“翛然自入无馀”表示一个人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教义的解读,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存在、智慧和解脱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佛与众生的平等、正道与邪道的统一、以及空寂的超越,诗人传达了对智慧、真理和解脱的追求。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寻找外在的宝藏,而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超越。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哲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