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闲,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着,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大乘赞十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乘赞十首之三,是宝志禅师所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由宝志禅师所著,其内容主要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性、修行与解脱的主题。
在这首诗中,“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这一部分强调了佛法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空性。诗人通过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求和对真理的渴望。而“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则描绘了人们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挑战。这里的“他二境”,指的是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杂念,通过“回换”一词,表达了修行者必须学会控制和转化这些因素的过程。
诗中提到的“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揭示了修行者在追求成佛的道路上所面对的种种困难。通过比喻和提问,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修行难度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对众生解脱愿望的深切关怀。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万物皆空的观念,指出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没有固定的实体可以执着。这种认识有助于修行者打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执着,达到一种更为自由的状态。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这一句则是对修行者内心觉醒的一种描述。它意味着通过修行,修行者能够突然明白自己的本性原本就是空无的,就如同生病后出汗一样自然而明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和超越,也是通向解脱之路的重要一步。
大乘赞十首之三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佛教修行者的自省录和心灵启示录。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当时佛教修行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