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齐太守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
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齐太守》是一首由唐代诗人于鹄所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于鹄为大历、贞元间的诗人。
  •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
  1. 原文赏析
  • 《别齐太守》的原文如下:“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春夜图景,通过对比“花里”与“王屋”,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 诗中的“王屋”通常指的是道教中的天坛,象征着高远和神圣,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1. 艺术特色
  • 于鹄的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能够以少胜多,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 《别齐太守》作为一首七绝,其结构紧凑,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 社会影响
  • 于鹄的诗歌在当时受到广泛传颂,尤其是《巴女谣》、《江南曲》等作品流传最广,显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 《别齐太守》虽然不是他最著名的诗作,但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简约风格的文学理念。
  1. 创作背景
  • 于鹄的诗多描写隐逸生活,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
  • 《别齐太守》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隐居生活有关,通过对春夜的描述,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排斥。
  1. 文化意义
  • 于鹄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别齐太守》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使得它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别齐太守》作为于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简约风格的文学理念,也反映了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