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
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
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译文:
在南楼的花丛中,春天的夜晚格外寒冷,就像在王屋山上仰望天空一样高远。我独自回到故乡,心中虽有明月相伴,但无人与我共同欣赏,直到黎明时分才离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作品,描写了诗人与齐太守离别的情景。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南楼中的春夜寒冷,以及站在王屋山顶仰望天空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天地之高的向往。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句“还如王屋上天坛”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心境。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市西北,海拔1715米。诗人站在山顶上,感受到天地之高、宇宙之大,仿佛置身于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这里的“上天坛”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追求的一种象征。他渴望超越尘世的纷扰,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第三句“归山不道无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虽然身处异乡,但诗人并未感到孤独,因为他心中有一片明月般纯净的土地。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执着,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最后一句“谁共相从到晓看”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诗人独自一人欣赏着明月,但没有人与他共同欣赏这份美景。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对友情的期待。诗人希望有朋友能够陪伴自己一起欣赏这份美景,一起度过这个宁静的夜晚。然而,现实却让他失望了,因此他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齐太守离别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友情和理想的独特感悟。它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