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二根不实偈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善恶二根不实偈》是唐代诗人本净的诗作,表达了对心性与现象界的认识。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佛教哲学中的“善”和“恶”的本质问题,也揭示了作者对生命、存在以及心灵深处的反思和探索。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作主题
  • 诗中提到“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强调了“善”和“恶”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源于人心的创造。
  • 进一步提出,“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表达了对于道德选择的困惑和对行为后果的忧虑。
  1. 佛学观点解读
  • 在佛教中,“善”通常指善行或善良的动机,而“恶”则是指不善或恶意的行为。本净通过诗句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即外在的事物(善或恶)并不能决定人的本性和行为,真正的内心状态才是关键。
  1. 诗歌结构分析
  • 诗的结构简洁而富有哲理。首先提出两个基本对立的概念:“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接着指出“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1. 诗人生平背景
  • 此诗出自唐代高僧本净之手,其生平与禅宗有密切的联系。本净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高僧,他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善恶二根不实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世界及其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与理解,读者可以更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对自身生命和存在的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