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注释】

善:佛教语,指人的道德品质。恶:佛教语,指人的不良行为或思想。生:产生。二根:佛家语,指人的心和性。实:真实。舍恶送何处:即舍恶从何而去?

伤嗟二见人:指人们常常为善恶而忧愁叹息。伤嗟:悲伤叹息。二见:指两种不同的观点或见解。人:指人们。攀缘两头走:指人们总是在善与恶之间徘徊,难以自拔。若悟本无心:指人们一旦觉悟本性(即真心)时就不会为善恶而忧愁叹息。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全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一切皆为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善”或“恶”,只有对它们的认识与体验。

首句:“善恶二根不实偈。” 指出了“善”与“恶”都是虚妄的,是外在的因素所引发,并非内心固有之物。这里的“二根”指的是内心的善恶之“二种心”。

第二、三、四句:“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这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舍弃善行又该往何处去?如果坚持恶行又能由谁来守护?这实际上是在说,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在推动着我们的行为,而非内心自发的意愿。

第五、六、七句:“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接着,诗人以“伤嗟”来形容人们因为对善恶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困扰和痛苦。他们总是在善与恶之间徘徊,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

最后一句:“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这是整首诗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启示。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本性无善恶、无好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善恶的认知困惑和心理困扰。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简洁的文字,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一切皆为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善恶之分,只有对它们的感受与认知。它提醒人们要超越对善恶的执着,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