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川原霁,凭高景物新。
陂痕侵牧马,云影带耕人。
即事九首
介绍
《即事九首》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作品。
《即事九首》是司空图的代表作之一,其诗作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闻名。在艺术表现上,司空图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
【译文】 雨后天放晴,川原一片新。 水塘边的泥土被雨水冲刷后,露出了马迹;云影中带着耕人的足迹。 【注释】 即事:写眼前之景、所经历之事。即:就是。即事即兴而作。 九首:指《秋夕月》诗。 宿雨川原霁:雨停了,川原也放晴了。 凭高景物新:站在高处看景物显得新鲜了。“凭高”,登高望远的意思。 陂痕侵牧马:水塘边上的泥土被雨水冲刷后,露出了马迹。陂(bēi)是低洼地。 云影带耕人
【注释】 1. "即事":指写眼前所见之景。 2. 十年深隐:隐居了很长时间。 3. 一雨太平心:形容天下大赦之后,人们心情愉快、平安无事。 4. 匣涩休看剑:比喻人的心情舒畅,不需要用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5. 窗明复上琴:形容人的心情明朗,愿意弹奏琴曲来陶冶情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人士在和平时期的生活状态。首句“十年深隐地”,说明这位诗人已经隐居了很多年,与世隔绝
注释:在明时我被弃置不用,多病的我只能自怜自己。 疏磬的声音与诗吟声交织在一起,残灯照见我卧房的幽暗。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明时被弃置不用、多病自怜的心境。首句点明时间是“明时”,即指宋朝时期。接着写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多病身体不好,所以不能像其他官员那样积极上朝做官。最后写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在卧房中吟诗作乐,享受着生活。整首诗以“疏磬”和“残灯”为意象,描绘了诗人孤寂的生活状态
【注释】即事:眼前景物。九首:泛指多首诗。《文镜秘府论》卷七云:“古之诗人,每篇一意,或十数句,或数百言而止,谓之即事。其体有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兴者,托物引类,同取所闻,以见深旨。”此指即景生情,托物寓意。衰鬓:指鬓发已白。闲生:生出。少:少有。丹梯:红色的梯子,这里代指高耸入云的山峰。望觉危:形容山势陡峭。松须依石长:松树的须根盘结在石头上生长。鹤不傍人卑:仙鹤不靠人低飞。
【注释】 “落叶”:指秋天的树叶。 “频惊”:经常惊动。 “连峰”:连绵不断的山峰,这里借指山峦。 “欲映雕”:似乎要映衬出雕饰的图案。 “此生”:这一生。 “诗病苦”:指作诗的痛苦。 “萧条”:冷落、凄凉。 【赏析】 这首七绝,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 开头两句“落叶频惊鹿,连峰欲映雕”,描写了一幅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图。“落叶频惊”,是实;“连峰欲映”,是虚
【注释】即事:触景生情;九首:指《秋兴》。惊:惊动,触动。庭前:庭院中;长小松:长势茂盛的小松树;贵气:高贵的气息;残月:即将落山的月亮;敛:收起;衰容:憔悴的样子。赏析:此诗写诗人在长安时触景生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年老色衰,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以“旅思”开头,点出了作者当时身处异乡,心情凄苦。接着,诗人把视线转向庭院中的小松。小松虽小,但长势茂盛、生机勃勃,这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欣慰。然而
【注释】 即事:眼前之事物;九首:即《九日登高》等诗。 林鸟:林中的鸟儿。窥:偷看。 家人:家中的人。 亦:也。 旧居:指作者的故宅。 留稳枕:安下安稳的枕头。 归卧:回家休息。 听秋钟:聆听秋天的寺钟。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晚年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表达了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第一句“林鸟频窥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景象。鸟儿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偶尔停下来偷看安静的景色
华宇知难保,烧来又却修。 只应巢燕惜,未必主人留。 诗句注释: - “华宇”:华丽的空间或环境。 - “知难保”:难以长久保持。 - “烧来”与“又却修”:焚烧后又重新修建。 - “只应”:只有。 - “巢燕”:筑巢的燕子。 - “未必”:不一定。 - “主人”:这里指诗人本人。 译文: 华丽的空间或环境难以长久保持,焚烧后重新修建,可能只是燕子对旧巢的喜爱,并不一定是因为主人舍不得离去
【解析】 此诗描写了一幅幽静的山水图,画面上鸟影婆娑,云从潭底升起,花在佛前开放,充满禅意。诗人通过描绘幽鸟、邻翁、云朵和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答案】 注释:即事:即景而作。幽鸟:指山间的鸟儿。穿篱去:飞过竹篱。邻翁:指邻居的老翁。采药:采药归来。 译文:山林中小鸟飞过了竹篱,邻居老翁回家采药。 赏析:此篇是作者隐居期间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