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村酬李二十见寄

百里音书何太迟,暮秋把得暮春诗。
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
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
形容意绪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是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作者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内容贴近人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 他的诗作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被后人传颂不衰。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作品原文
    百里音书何太迟,暮秋把得暮春诗。
    柳条绿日君相忆,梨叶红时我始知。
    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
    形容意绪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

  2. 作品赏析

  •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是白居易在特定情感触发下创作的一首诗。诗中的“百里音书何太迟”反映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书信的期待和焦急,而“暮秋把得暮春诗”则表达了诗人在秋天收到春天诗歌的情景,这种对比增添了诗意。
  • “柳条绿日君相忆”和“梨叶红时我始知”两句,描绘了季节变换下的景色和心境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情感。
  • “莫叹学官贫冷落,犹胜村客病支离”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淡然和超然,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关怀和慰藉。
  • “形容意绪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表达了诗人通过想象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寄托了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向往。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有关。白居易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的他,可能更加珍视与朋友之间的情谊。
  • 诗中的“暮秋”“暮春”也暗示了时间的背景,可能是在秋天接到春天的信件或诗歌,这种时间上的跨越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1. 文学价值
  •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还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真挚表达和维护。
  • 这首诗的语言平实易懂,情感真挚,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亮点。
  • 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白居易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思想深度。
  1. 后世影响
  •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题材上。
  • 该诗也被收录于各种古代诗词选本中,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本。
  • 白居易本人也因其诗歌创作成就被誉为“诗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作为文学巨匠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