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州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州》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诗人在舟中遥望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时的景象。以下是对《望江州》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因其诗歌内容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而广受赞誉。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山水田园的清新之作,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社会讽刺诗,尤以长篇叙事诗和讽喻诗最为人所称道。
  2.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 译文注释:在曲折的江流中远望,看到两座华表,便知道那是江州的城门。离那孤舟还有三四里的距离,水面上笼罩着水气和烟雾,天空中下着沙雨,天色将晚。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艺术特色:《望江州》作为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古诗,展现了白居易深邃的艺术造诣。其语言平实而生动,通过对江州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 情感表达:此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通过这些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中的“江回”和“华表”等意象,不仅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盼。
  • 文化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盛世的末期至中期,这是一个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能够创作出如此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文学作品,既体现了他个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白居易的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至十四年之间,这一时期的白居易正处于其职业生涯的鼎盛时期,他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也积极倡导文学艺术的发展。
  • 个人经历:白居易的个人经历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而受到排挤,后虽得到重用,但多次因政治原因被贬。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白居易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望江州》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誉,而且在后世也被众多文人学者所研究和赏析,成为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传承:白居易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江州》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对家乡的思念情感,传递了一种对于和谐自然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追求,这种追求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望江州》不仅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唐代诗歌文化的瑰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唐代诗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