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行何迟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问行何迟》:诗中的人生哲思

《自问行何迟》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这首诗以其简洁的文辞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面对人生旅途时的复杂心情和自我审视。

诗中“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描绘了作者行程的漫长与内心的疑惑。他自问为何行程如此之久,是否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这种对时间的追问,反映了一种对生命旅程的沉思。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则揭示了白居易的生活态度——归乡并非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因为生活得足够富裕,无需再为生计烦恼。这表达了他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价值观。

诗中的“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也显示了白居易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感。他在追求个人价值时并不追求物质上的富贵,但同时也未曾因生活的艰辛而忧虑。这种矛盾体现了他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在诗的后半部分,“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迷茫和困惑。他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来度过每一天,感到无所适从。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反映了他喜欢自然、喜爱文化的情感。无论是山川还是寺庙,都成为他寄托情感的方式,这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则是对诗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描绘。他在夜晚醒来时会思考许多问题,而在白天休息时则享受片刻的宁静。

《自问行何迟》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歌。它通过描述作者在旅途中的内心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尽管面临种种疑惑和困扰,白居易仍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受。

这首诗不仅是对白居易个人生活的反思,也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带给我们多少挑战和困惑,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声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