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2句:自问行何迟
- 注释:自问为何行程如此慢?
- 赏析: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诗人在自问为何行程缓慢,表达了他的困惑和无奈。
第3-4句: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 注释:前个月从京城出发,今天在这里停留。
- 赏析: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与地理位置,诗人展示了自己旅行的路线和位置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旅行时间的感慨。
第5-8句: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 注释:已经走了两个月,却只走了四百里。
- 赏析:诗人用“二旬四百里”这一具体数字来说明旅途的漫长,同时反衬出自己的行程之慢,表达了旅途中的辛苦和无奈。
第9-10句: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 注释:家乡还未回,罢官后还有剩余的资产。
- 赏析: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归乡和退休生活的安排,虽然有剩余资产,但他似乎并未因此而感到满足或快乐。
第11-12句: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 注释:追求功名利禄时并不贪图富贵,退休后也不担心衣食无着。
- 赏析:这句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他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也不担忧物质生活的问题,体现了他的超脱和洒脱。
第13-14句: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 注释:我可以用这些时间来度过每一天,但不知道该如何度过。
- 赏析:诗人用“易过日”来形容自己的日常生活,尽管生活平淡,但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打发时间,表达了一种空虚和迷茫。
第15-16句: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 注释:遇到山就划船停泊,遇到寺庙就在上面题写诗句。
- 赏析:通过描绘诗人在旅途中的行为,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第17-18句: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 注释:酒醉醒来是在夜晚,睡足了则是在白天。
- 赏析:这里的“醒”和“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生活状态,也暗示了他的疲惫和无奈。
第19-20句: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 注释:眼里看似无事可做,但内心却是一片茫然。
- 赏析: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看似无所事事,另一方面他却感到迷茫和困惑。
第21-22句: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 注释:每当想起京城的日子,他就会感到心烦意乱。
- 赏析:诗人通过“懒放”一词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第23-25句: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 注释: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赶路回家呢?
- 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冒险赶路回家行为的质疑和反对,他认为没有必要冒着危险去赶路回家。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他的旅途经历、心态变化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