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宋之问,字延清,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县),其父亲名令文,为高宗时期的左骁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以善文辞、工书法及膂力过人而闻名。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擅长诗文,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 文学成就:宋之问于上元二年举进士,曾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下了不少应制诗,其作品风格受到当时宫廷文化的深厚影响。
  1. 诗歌原文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2. 主题分析
  • 意境描绘:《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阳宫的美丽景色以及宴会中的热闹景象。“离宫秘苑胜瀛洲”一句,展现了三阳宫的神秘与美丽;而“别有仙人洞壑幽”,则传达出了宫殿中隐藏着的仙境般的秘境。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皇家生活的羡慕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在“微臣昔忝方明御”一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曾经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而现在只能陪伴在皇帝左右,这种对比使他感到一种失落和无奈。
  1. 艺术手法
  • 用韵巧妙:《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的韵脚为“幽”,这四个字不仅构成了诗的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音韵美的追求。在唐代诗歌中,押韵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宋之问在此诗中使用“幽”字作为韵脚,既符合诗歌形式,也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多种自然意象,如“岩边树色”、“石上泉声”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同时,“云依帐殿结为楼”这一意象,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触动。
  1. 历史背景
  • 三阳宫地位:三阳宫是唐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洛阳,具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 政治环境:在武则天时期,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而获得宠信。然而,好景不长,他的政治生涯最终因为得罪权贵而被卷入谋反案中,最终被流放。
  1. 文化价值
  • 唐诗典范:《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作为宋之问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代表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高度。
  • 文化传承:该诗不仅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效仿:许多后世的文人墨客在创作时往往会模仿或借鉴宋之问的这种风格和技巧,从而使得这首作品的影响力得以延续。
  • 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唐代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宋之问的《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诗句,还能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此诗不仅是宋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