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淩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沈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而非苏颋所做。诗中不仅描绘了春天时节昆明池游宴的盛况,还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学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品概况
  • 作者背景: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个人情感。
  • 作品特点:《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作为一首应制诗,通常为皇帝、朝廷而作,这首诗便是以春日昆明池游宴为背景,描述了昆明池的美景。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春豫灵池会,
    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
    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
    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
    烧劫辨沉灰。
  • 翻译:春天来临,昆明池上举行了盛大的活动。水面如同波纹般荡漾,皇帝的帐篷在湖边开启。船只划过巨大的石鲸,仿佛穿越了斗牛星座。节令到了尽头,蓂草全部落下,春天虽然迟到,但柳树已经开始发芽催促着。想象着大海沐浴在阳光下,燃烧着的火把照亮了沉灰。
  1.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诗中的用词讲究,对仗工整,如“节晦”、“春迟”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 意象丰富:通过“石鲸”、“斗牛”、“象溟”等意象,展现了昆明池的宏伟与神秘。
  • 情感表达: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君王游幸活动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个人功名的向往。
  1. 历史地位
  • 文学价值:《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唐人应制诗中的佳作之一。
  • 文化意义:通过对昆明池的描述,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皇家活动的参与。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人宋之问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学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