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
别家万里馀,流目三春际。
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
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闭。
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
吾师在韶阳,欣此得躬诣。
洗虑宾空寂,焚香结精誓。
愿以有漏躯,聿薰无生慧。
物用益冲旷,心源日闲细。
伊我获此途,游道回晚计。
宗师信舍法,摈落文史艺。
坐禅罗浮中,寻异穷海裔。
何辞御魑魅,自可乘炎疠。
回首望旧乡,云林浩亏蔽。
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禅诗,而非文学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和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 谪居窜炎壑: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处境,身处炎夏山谷之中,心境孤寂。
  • 孤帆淼不系:描绘了诗人孤独漂泊,船只无依无靠的状态。
  • 别家万里馀:反映了离别家乡的遥远距离,情感上的距离感。
  • 流目三春际:形容时间的流逝,春天即将结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猿啼山馆晓:描写猿啼声中早晨的景象,增添了一份幽静和孤独。
  • 虹饮江皋霁:描绘彩虹出现在江边晴朗天气的情景,象征着希望和美好。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字延清,初名少连,后改字之问,汉族,汾州人,唐朝文学家。他的仕途起伏较大,曾因参与李唐政权的政治斗争而多次入狱和流放。
  • 创作缘由:据传,宋之问曾在一次朝政斗争中遭到排斥,被迫离开了朝廷,因此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失意与无奈。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的“孤帆”和“猿啼”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和哲思的艺术空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 语言简练:整首诗篇幅虽短,但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形成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
  • 象征手法:诗中的“猿啼山馆晓”和“虹饮江皋霁”,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名家点评: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体现了宋之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轶事典故:关于宋之问和能禅师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研究禅宗文化和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唐代文学和禅宗思想交融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禅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