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法华寺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
感真六象见,垂兆二𪅝鸣。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
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法华寺》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一首诗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1. 诗歌原文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分刺江海郡,朅来征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
    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2. 作者介绍

  •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唐朝诗人。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但个人品行不佳,曾向张易之、太平公主献媚。唐睿宗即位后,他被流放至钦州,最终在玄宗先天元年死于徙所。
  • 李邕: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他的书法造诣深厚,尤其擅长行楷,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李邕在父亲李善子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学成就。
  1. 主题内容
  • 诗中描绘了游历法华寺时所见的自然美景和内心的感受。首句“薄游京都日”表达了诗人对京都繁华世界的向往;第二句“遥羡稽山名”则展现了他对稽山自然美景的仰慕之情。
  •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内心的平静。第三四句中“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体现了他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虔诚的精神境界;“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则是对法华寺幽静环境的生动描绘。
  • 结尾两句“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表达了诗人对法华寺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及对京城的超越态度。整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
  1. 艺术风格
  • 宋之问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空中结楼殿”,“象筵敷念诚”,这些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美。
  • 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如“苔涧深不测”和“温庭橘未华”等句子,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1. 文化意义
  • 《游法华寺》不仅是宋之问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文人对自然和宗教的一种哲学探索和表达。这首诗对于理解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 作为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它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游法华寺》不仅因其艺术魅力而被后人传颂,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而成为研究唐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