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西戎献白玉环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是唐代文学家张惟俭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该作品不仅是张惟俭的杰出代表,也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概况:张惟俭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流畅,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 文学成就:张惟俭在唐代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许多作品如《赋得西戎献白玉环》等,不仅艺术价值高,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1. 诗词原文
  • 原文展示:《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1. 诗词鉴赏
  • 意象分析:《赋得西戎献白玉环》中的“荆璞”与“郑环”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捕捉和深刻理解。诗中通过玉石的比喻,表达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玉石的描述,表达了对和平、文化交流的赞美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视。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各种文化在此交融,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 民族融合:唐代社会各民族融合现象显著,这种多元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赋得西戎献白玉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张惟俭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诗歌充满诗意。
  • 结构布局:《赋得西戎献白玉环》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体现了严谨的艺术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1. 影响评价
  • 后世评价:张惟俭的这首诗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它不仅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 学术探讨:学术界普遍认为,《赋得西戎献白玉环》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其主题深刻,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作为张惟俭的代表作,不仅是其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