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贫贱士之常,嗟尔富者莫相笑。
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
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
劝人一种种桃李,种亦直须遍天地。
一生不爱嘱人事,嘱即直须为生死。
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
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
因知世事皆如此,却向东溪卧白云。
伤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伤时》是汉代文学家王逸创作的一首诗,而非杜光庭所作。此诗通过季节的转换,从冬去春来、草木萌生的景象,到冬季的清冷肃杀和草木枯萎凋零,反映了小人横行、忠良遇害的浊世。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更通过对四季更替的深刻描绘,隐喻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变迁。
《伤时》通过借景喻世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伤时》中,诗人利用季节的更迭来象征社会的变迁,将春秋两季的交替与政治上的兴衰相对应。春季的到来通常象征着万物复苏和新生命的开始,而冬天的来临则代表着寒冷和肃杀,暗示着社会可能正处在一个艰难的时期。这种象征性的描述方式,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哲理性。
王逸在诗中提到的“小人横行”与“忠良遇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这种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现象的深刻关注。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也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伤时》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上。王逸运用自然景观的变化来隐喻社会现实,这种对比和映射的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对四季更替的生动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机但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自然世界,这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相呼应。
《伤时》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是对历史时期的反映,也是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过去时代的反思和批判,王逸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于公正、正义和理想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体的道德要求,更是对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的期望。
《伤时》作为汉代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四季更替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传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强烈批评,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