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应选
【解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写“吴公洞”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对洞中景物的感受,后两句写自己与“吴公”同游之乐和归后对春光的珍惜。全诗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其一:岩栖咫尺隔红尘,四壁萧萧乐自真。“岩栖”,隐居山林;“咫尺”,极言距离之近;“红尘”,指世俗社会。这一句描写吴公洞幽静的环境,表现了隐者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情。 其二:人共白云留不住,祇今洞草暗生春
【注释】 珍珠帘:用珍珠制成的帘子。 贝叶:梵文的简称,是佛教经卷的一种。 湘帘:湖南一带的竹帘,以湘江命名。 缀玉楼:指装饰有玉石的楼阁。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写珍珠帘的外形特征和姿态。“千丈悬崖溅碧流”,描绘了珍珠帘挂在悬崖峭壁上,随风飘舞的景象;“随风飞卷到溪头”,则表现了珍珠帘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次句则从正面描写珍珠帘。“分明贝叶翻珠树”一句,将珍珠帘比喻成佛家经卷上的贝叶
锦屏风 孤亭窈窕锁苍苔,峭壁摩空绮作堆。 倚槛横交青玉案,当筵飞落紫霞杯。 注释:孤亭在翠绿的苔藓中显得幽静而神秘,悬崖峭壁仿佛是用五彩斑斓的绸缎堆砌而成。靠在栏杆上,可以看到桌上铺着一块像青玉一样的案板;宴席上,酒杯纷纷落下,如同紫色的霞光。 赏析:这是一首咏景诗,描绘了亭中孤亭、峭壁、青玉案和紫霞杯等景物。诗人用“孤亭”、“峭壁”、“青玉案”和“紫霞杯”等词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亭中景色
徐孟孺陈村图 春风绿柳角巾斜,笑踏青溪醉杏花。 山犬隔篱遥吠月,可容双屐到君家。 注释: 1. 春风绿柳角巾斜:春天的风使绿柳更加鲜绿,而人的头巾也随风斜挂。 2. 笑踏青溪醉杏花:形容自己轻松愉快地踏着青溪,沉醉在满地的杏花中。 3. 山犬隔篱遥吠月:山上的狗隔着篱笆远远地吠叫,好像在叫月亮一样。 4. 可容双屐到君家:你家门可罗雀,我的到来并不会引起你的注意。 赏析:
注释:穿着狐皮大衣,一醉就坐风中,剑气纵横,秋日的曙色空明。 今晚我留在江城,不能去欣赏霜林点点的丹枫美景了。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独自在江边饮酒赏景的情景。第一句“鹴裘一醉坐寒风”,描述了诗人穿着狐皮大衣在寒冷的风中醉酒的情景;第二句“剑气横秋曙色空”,则展现了一幅剑气凛凛、秋日清晨的宁静景象;第三句“此夜江城留别处,霜林点点落丹枫”,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留恋之情
【赏析】 此诗为《赠张旭》组诗之二。前人对此诗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写送别,有人认为是写怀友,有人认为是借景抒情等,其实,从全篇来看,此诗应为写送别。首联两句写渭城秋景,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颔联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颈联两句写听雨声而引起的思念之情;尾联两句写听到秋雨淅沥之声,满江的云彩也仿佛沉浸在一种凄冷之中。这首诗以渭城秋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秋夜中送别朋友时的惆怅心情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既要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又要了解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答此类题目,要首先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来分析。“绮楼百尺倚云开”的意思是:华丽的楼阁直插云霄。“矫首河山爽气来”的意思是:仰头远望,山河壮阔,气势恢宏。“露拂金盘仙掌动,月侵银榜夜珠回”的意思是:露水打湿了仙人的手掌
【注释】 1. 戏次宪周韵:即以“戏次”为题做诗。次,次序,这里是作诗的意思;宪周,即宪周公,指宪周公的家宴,宪周公名不详。 2. 暂解山公事:暂时解除了山中官职。 3. 间翻陶令书:偶尔翻阅一下陶潜(渊明)的书。陶潜字元亮,是晋代著名诗人,曾隐居在庐山,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五柳先生”,这里说他偶尔翻阅一下陶潜的书,是说偶然翻阅了一下陶潜的书。 4. 白衣人不到
【诗句释义】 赋得潮平两岸阔:形容江面宽阔。 晓风初静浪花轻:清晨的微风刚刚平息,浪花轻轻摇曳。 十里晴川一望平:十里长的江面晴朗无云,视野开阔。 蛟窟夜寒云黯淡:夜晚时,蛟龙洞穴里寒冷而阴暗。 蜃楼烟散月分明:天空中的蜃楼消散后,月亮显得清晰明亮。 钓矶半入芦花影:在岸边的小石崖上,渔人的影子被芦花半遮。 渔笛遥连沙雁声:远处传来了渔船上悠扬的笛声和大雁的叫声。 却爱茫茫秋水色
【解析】 此诗首句点题,写陈叔真的扇头画有前峰和后峰;次句承上启下,说自己虽身处幽静之处,却心系那遥远的山峰;三四句写自己在小亭中兀坐时的所闻所见。“兀坐”“空翠”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答案】 译文:我坐在小亭子里,心中想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巅,耳畔似乎传来了山风中松涛的声音。注释:前峰、后峰:指山巅上的两座山峰。容吾屐:容纳我的鞋印。兀坐:独坐。空翠滴:空山里松林发出的声音。赏析:此诗首句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