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读懂诗作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着重点词语与意象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一般考生答此题时忽略了对诗歌的深入理解而只停留在表层的解读上,这是不符合要求的。如“吴国长沦废沼中”中的废沼,是比喻吴国灭亡后的景象。“越妃便泛五湖去,吴国长沦废沼中”一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复国的史实。这里运用了典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分析其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用。“问路”是题目,也是第一句;第二句写“柳花深处”,第三句写“坏桥去”,第四句写“断岸边”;第五句写“迷所转”,第六句写“别求前”;最后两句写“安心法”,最后一句写“费买钱”。 【答案】 译文:问路啊,谁又把道路更改了?柳树花深处,有渔船在询问。一句话就能过去,但还要停步不前
柳 沐雨梳烟千万枝,春风挽住定何时。 青青窥镜眼,翠绿织女丝。 柔舞难容莺稳定,轻摇易惹燕飞迟。 可怜岁岁章台路,肠断忘归游侠儿。 注释: 柳:指柳树。 沐雨梳烟千万枝,春风挽住定何时:形容柳树在风雨中摇曳生姿,春风拂过时,柳条轻轻摇摆。 青青窥镜眼,翠绿织女丝:柳叶像人的眼眸一样清澈明亮,柳条像织女的头发一样翠绿柔软。 柔舞难容莺稳定,轻摇易惹燕飞迟:柳条轻柔地摆动,莺鸟难以保持平衡
秋日游顶山寺 山下顶山寺,凄凉丹雘无。 不因逢老衲,将谓住樵夫。 桥水石啮齿,门松藓剥肤。 岩深霜信早,晚菊露黄须。 注释: 1. 秋日游顶山寺:秋天时节游览山顶的寺庙。 2. 山下顶山寺,凄凉丹雘无:形容寺庙周围的景象凄凉,没有生机。 3. 不因逢老衲,将谓住樵夫:如果不是遇到一位僧人,还以为是在山中砍柴的人居住的地方。 4. 桥水石啮齿,门松藓剥肤:桥上的水流侵蚀着石头
赠朱白民 山静犹空劫,惟将木石亲。 肯居于此处,岂是等闲人。 写竹卖供米,删松破作薪。 只因寻异药,衣染别峰尘。 注释: 1. 山静犹空劫:形容山林之幽静,仿佛时间静止,一切都显得虚无缥缈,如同在劫难逃的空灵境界。 2. 惟将木石亲:只有与木头、石头亲近才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与质感。 3. 肯居于此处:你愿意在这里定居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邀请。 4. 岂是等闲人
【注释】 1. 梅花开准合:比喻梅花的形态像人圆脸。 2. 梅子熟犹分:比喻梅子成熟的时节,像人的年岁一样。 3. 不住是真性:意指不执著于物象,保持本性。 4. 随栖如片云:意指随风飘荡如同云彩。 5. 只将诗拟见:意指以诗歌来描绘自己。 6. 岂有信相闻:意指如何能够传递自己的真实想法。 7. 想得悬瓢处:意指想象自己曾经隐居的地方。 8. 吟僧自一群:意指诗人与众多僧人一起吟咏。
【注释】 秋夜怀见吾:秋天的夜晚我怀念着你。吾,指诗人所思念的人。 立深苔履迹:在深深的草丛中踩出了足迹。深苔,指长满了青苔的草。履(lǚ)迹,指踩踏过的痕迹。 夜已半秋声:夜色已经深了,秋天的声音也出来了。 当此影孤候:在这个时候,影子显得格外孤单。 能禁思独生:不能忍受只有自己一人孤独地度过这个时刻。 灯骄萤火细,月借鹤衣明:灯光下萤火虫的光点闪烁着,月光透过鹤的羽毛照得明亮。 若乃西方住
【译文】: 穿过村落的人家,我独自漫步在村间小路上。 村庄坐落在傍晚时分,晚霞映照着平静的水面。 小屋背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四周是秋意浓重的风景。 村子虽然人烟稀少,但有条小径却无人涉足,夜晚里虫鸣声此起彼伏。 稻田倾斜,稻苗随风摇曳,树叶被风吹得弯曲,果树枝条也横七竖八地伸张着。 古朴的自然风貌,让人感受到淳朴的乡土气息,老人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迎接着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
雨中怀黄叶老人 不断黄梅雨,知师反得闲。 孤眠听鸣溜,孰谓非深山。 苔色渐逾槛,溪光欲浸关。 爨烟厌空寂,一去便忘还。 译文: 连绵不断的黄梅季节里,你依然坚守着教书的岗位,不嫌其繁忙。 独自躺在床上聆听溪流声声,谁说你不是隐居在深山之中? 苔藓的颜色渐渐蔓延至栏杆旁,溪水的光华仿佛要浸透整个山谷。 炊烟袅袅,让人感到一片空旷寂静,一旦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的念头。 注释: 1.
冻断黄河与月河,行人马上带冰过。 惟君生得梅花骨,独占江南暧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