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
注释:这四首诗是《十六字令》的第三首。 秾,指浓密。袿衱,指衣服。矜严旧院风,指的是穿着华丽庄重的衣服在旧式的院落中行走的样子。宜平视,指的是视线应该平视。绣褥隐芙蓉,指的是绣有芙蓉花图案的褥子上隐隐约约露出女子的身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旧式院落中行走的样子。她穿着华丽的衣服,举止端庄,目光平视前方。在她的身后,绣有芙蓉花图案的褥子隐约可见她的身形。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
【注释】 ①团栾:团圆,指月亮圆。 ②缺(quē):月相的缺,即新月。 ③弦:这里借代“钩”,因为月上弦时形状像弓弯成钩。 ④团栾:团圆,指月亮圆。 ⑤有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 【赏析】 此词写赏月之情。上片起句点题,写月上弦,下片写月缺,最后以东坡诗句收束,表达作者的观感。全词以景语入笔,以情语结篇,意境清雅,语言平易
【注释】 1.十六字令:词牌名,又名《凤台曲》、《金缕曲》等。 2.天:指自然。 3.惯把情缘作幻缘:把情感当成了虚幻的境界。 4.无人会:没有人理解。 5.生死苦缠绵:在生与死之间苦苦纠缠。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人生无常、情感虚无的感慨之作。诗人通过“天”“幻”等关键词,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情感的迷茫。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注释】: 圆:指镜子。老少年:指老人和年轻的人。无尘蔽,长对美人颜:没有尘埃的遮蔽,常常面对着美丽的容颜。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1940年春在重庆写就的一首词句,以“镜”为题,意在表达诗人对于生活、爱情与美的追求,以及他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全词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前三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象:圆镜,照彻人间的老少年,无尘蔽,长对美人颜。这四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圆镜象征着清晰
【注释】圆:圆形。榆荚、苔纹:都是形容钱币的,榆荚形如钱,苔纹指铜钱上的花纹。化仙:化为神仙。买尽:买走。世间欢:人间的欢乐。 【赏析】这是一首写金钱魔力的诗。作者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金钱的无穷魅力和人们对它趋之若骛的心理。首句“钱,圆”是总括全诗的关键所在,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二句进一步描写金钱的魔力,把榆荚和苔纹都变成钱,使它们具有金钱的价值。第三四句又由榆荚和苔纹的变化
【注释】: 1. 十六字令:一种词牌名。又名“双调子”,由《花间集》李珣的《南乡子》演变而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上下阕各两句。 2. 寒:形容天气寒冷。 3. 雪影菲菲怕倚阑。 4. 梅花好,要我卷帘看:意思是说如果梅花开了,我就要卷起帘子去看。 【赏析】: 这首词写冬日赏梅之景,抒发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上片“寒”字写出了冬天气候的特点,“雪影菲菲怕倚阑”一句则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飘落的景象
注释:春天夜晚,暖意融融,没有收到签文。 在花影下,和着月光,卷起珠帘。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夜赏花图。上片写春夜未至,而漏阁已报漏尽,暗示出时间过得太快,春光易逝。下片写在花影之下欣赏明月,卷起珠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全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 初冬:指初冬时节。 风,这里指的是冬天的风。 一夜千林叶堕空:一夜之间,千棵树的树叶全都落下了。 开轩望:打开窗子远望。 斜月正中峰:月光斜照,恰与山峰相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冬的夜晚,作者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初冬”二字为全诗定下了时间背景,点明了这是初冬时节,寒气逼人,树木凋零的景象。 第二句“一夜千林叶堕空”描绘了初冬之夜的寒冷
诗句输出:休。 译文:停下脚步,不要再前行了。 关键词注释:休,停止、休息;上楼,向上攀登;三更梦,指夜深人静的时刻;和月挂帘钩,与月光一起挂在窗帘的钩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坚定信念。首句“休”字,表达了战士们在艰难的行军途中需要停下来休息的愿望。第二句“断送春人不上楼”则描绘了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毅然决然地放弃个人安逸,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第三句“三更梦
【注释】拚:拼凑。历遍长廊:指走过了长长的廊子。耐晓寒:忍受清晨的寒冷。瘦,指梅花枝干瘦小。百回看:多次观赏。赏析:此诗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写景中抒发了对人生、对世事、对自然的独特感悟。诗的前两句“拚”“历遍”,点出了题意;后两句则以花喻人,将人世沧桑与梅花之“瘦”相联系,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全诗意境高远,语言凝炼,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