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
【注释】 虫:指蟋蟀。分题作:按题目创作。此诗为“分题”之作,故用《诗经》中“蟋蟀”的典故。露冷:指夜露寒凉。阶前泣:蟋蟀在露水中鸣叫。晓风:拂晓的微风。凄凄语:蟋蟀鸣声凄凉哀切。商略:商量,谈论。过残冬:即将结束冬天。 【赏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通过咏蟋蟀来抒发感慨。上片以清冷凄切的夜露、微拂晓来的秋风,烘托出蟋蟀的悲啼。下片则由蟋蟀的鸣叫声联想到人世间的离别之情
释义: 小楼一夜听雨声,从枕上传来悠扬。 听雨声不睡,春风吹来忧愁。 赏析: 此诗以夜雨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夜的感怀之情。诗中“小楼一夜听雨声”一句,描绘出一幅静谧、幽深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小楼之中。"一夜声从枕上悠"进一步描绘了听雨的情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雨声中度过的寂寞和孤独。 诗人并未被这种孤独所困扰,而是通过 "听不寐" 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坚定。"风雨动春愁"一句
注释 1. 芬:芳香。 2. 劬(qiū):劳苦,勤劳。 3. 诗年少人:写年轻的诗人。 4. 尔雅又温文:形容这个人既有文雅的气质,又有温和的风度。 译文 勤劳学习,善于诗歌创作的年轻才子。如果见到他,你会感到他的文雅和温和。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年轻诗人的诗句。诗人通过“勤劳学习,善于诗歌创作”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年轻才子的敬佩之情。诗人还用“文雅和温和”来形容这位年轻人
【注释】 清:雨过天晴,天气清新。 遥天无片云:远望天空没有一片云彩。 垂杨外,时啭一声莺(yīng):在柳树的外面,时常传来一声黄莺(yīng)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春天的图画:雨过天晴,万里无云。远处杨柳依依,时闻黄莺啼叫。 全诗以“春日”为题,紧扣“春”字来写。开头两句先点明时间是“春日”,地点是“遥天”。诗人抓住一个“清”字,写出了春日的晴好天气:“雨过”二字表明雨过天晴
【注释】: 1. “十六字令”:词牌名。又名“百字令”。每句七个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2. “和二波轩韵”:即《和二波轩韵》,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 【译文】: 愁,未到秋天心已秋。 不是病,常常皱着眉头。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深秋时的心情,他愁绪满怀而无心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 “十六字令”是唐教坊曲名。此篇以平仄声调押韵,为双调七言小令,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风。成阵飞花舞落红。轩轩意,衫袖欲凌空。 《风》作者为清代诗人缪珠荪,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卖杏花声小院东。春寒峭,侵晓听朦胧。 在古代诗作中,《风》往往被用来表现风的力量和美丽。如唐代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四句话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描绘了风的作用,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风的力量和魅力。
《十六字令·风》的鉴赏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主题。历代诗人通过风来抒发情感,表达哲理,描绘景象。清代诗人缪珠荪的《十六字令·风》便是其中的佳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风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首句“风。”用一个简洁的动词开头,直接引出了主题,没有多余的修饰语,使得读者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了即将展开的内容上。 次句“解阜胥归一曲中。”描绘了风的形态
我们需要对给定的诗词进行逐句的详细解析。 诗句: 1. 风。 2. 凤尾香罗薄几重。 3. 吴江冷,庭院径堆红。 接下来是每句诗的解释和注释,以及最后对整体的赏析。 第1句:风。 解释与注释: - “风”:在古典诗词中,风常常被用来象征某种情感或者景象的变化。在这里,它可能是在描写一个安静而轻柔的气氛,或者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2句:凤尾香罗薄几重。 解释与注释: - “凤尾香罗”
风。 成阵飞花舞落红。轩轩意,衫袖欲凌空。 译文: 风在林下纷飞,飘落的花瓣如同战场上飞舞的战旗,随风摇曳。寒夜寂静无声,只能听到风穿过屋檐的声音,仿佛它在耳边低语。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风过林下、飘落花瓣的画面,形象地展示了风的动态美。"轩轩意"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风的喜爱,又展现了风的轻盈与灵动。同时,诗人也通过风的动作——穿屋而过、低语,巧妙地传达了风的声音和气息
诗句释义: 1. 何似檐前作雨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雨声的细腻感受。"何似"是疑问词,"檐前作雨声"则描绘了雨水落下时的声音和景象。 2. 开帘看,落叶打疏棂:当打开帘子,可以看到窗外飘落的树叶,这些叶子在窗户上形成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打"有撞击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叶子与窗棂的碰撞。 译文: 听,那如同檐下滴落的雨声般清脆。 我推开帘子看外面,落叶正轻敲窗棂。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