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
注释:农神的祥瑞还未变成白雪,春天的科举考试已经争先恐后地放榜,想要放出梅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比农神未变白的雪和春榜已争先放榜的梅花,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
注释:花瓣上有须根,好像带着蜜汁一样;桑树枝干光秃,已经可以制衣了。 赏析:此诗以花蕊和桑枝为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中植物生长的奇特现象。前两句“花蕊有须浑带蜜,桑枝无叶已成衣”,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花蕊和桑枝的神奇之处。花蕊虽然没有叶片,却能分泌出蜜汁;而桑枝虽然已经枯黄,却可以制成衣物。后两句“春蚕不作茧,蜡炬何需明”,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奇妙现象的本质原因。春天时,蚕宝宝会吐丝作茧
注释:天空中出现佛日(即佛光),一道彩云萦绕在卿的身旁。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天象奇观的诗,以“二天开佛日”为起兴,接着用“一道羃卿云”作结。“二天开佛日”是说天空中出现了佛光;“一道羃卿云”是说天上出现彩云。全诗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注释1:檐头:屋檐 译文1:屋檐下传来银匙叮当的声音,阶下玉碗翻起阵阵寒光。 赏析1:这是一幅静物画,描绘了诗人在庭院内赏雪的场景。银匙和玉碗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物品,它们发出的声音和反射的光影构成了画面的主调。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将这一静谧的冬日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句 其二 松枝清瘦鹤声远,石上苍苔藓痕重。 注释2:松枝:指院中的松树 译文2:松树的枝条清瘦挺拔,远处传来鹤的叫声悠扬
【注释】: 下句中“鸡”指母鸡,这里用鸡来喻指世俗的权势;上句中“鹤”指仙鹤。 首句是写自己独处高洁之志,与俗世的纷扰不同。次句是说,众星随月而行,比喻众人追逐名利,而只有仙人才能超然物外,不慕荣利。末句是说,虽然自己像仙鹤那样清高脱俗,但终究不能免俗事缠身,只能和鸡、狗一样,在人间苟且偷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诗人以鹤喻人,以鸡比己,表现了其高洁傲岸之性。然而
【注释】 聚:聚集。红皱:指荷花盛开时的花瓣上呈现出的红色皱纹状。几亩:大约是说荷叶面积很大,几乎占了池塘的一半。清阴:清凉的树荫。碧鲜:形容荷叶的颜色鲜艳,像碧玉一般晶莹透亮。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初时节池塘中的景象。 首句“半塘微涨聚红皱”,写水面微微荡漾,荷花盛开,花瓣上的红色纹理就像皱巴巴的绸缎一样,给人一种生动而美好的感觉。 次句“几亩清阴锁碧鲜”,写荷叶茂密
注释: 日长人静闻风佩, 雨久堂空生水衣。 译文: 白天时间过长,人们安静地倾听风声, 雨下的时间太久,房屋空旷了生出了水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雅的景象。诗的开头两句“日长人静闻风佩”,描写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太阳长时间悬挂在空中,人们静静地聆听着风的声音,就像佩戴着玉佩一样,这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 “雨久堂空生水衣”描绘了一种湿润而清新的景象。雨水持续不断地落下
注释:轻轻的雷声进入树林,惊动了花朵的灵魂,白浪浮在空上,涨满了水面。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作,通过对轻雷、白浪等元素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诗人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悟自然之美,用细腻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展现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重点词语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内容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分析。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诗句的意思和重点词语的赏析。“娇声啭处藏鹦小,美睡浓时落日斜”,这是写鸟鸣,是春天的景致;“桥拂柳溪深涨水,眼惊春雨过飞花”,这是写人行,是春天的情调。 【答案】 译文:娇鸟儿啼叫的地方藏着小鹦鹉
注释: 苦阴:阴沉,压抑的意思。 乾没:干涸、消失的意思。 节序:时节和顺序。 浊气拥地:大地被浊气包围。 愁无边:忧愁没有边沿。 非烟非雾:不是烟也不是雾。 见日:看到太阳。 欲雨欲雪:想要下雨又想要下雪。 难为天:难以成为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野望》。诗中描述了诗人在荒山上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感慨。首句“苦阴”即描绘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接着三句描绘了荒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