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
游虞山韶音洞 探奇寻古峤,巘窦临清濑。 空谷响易奔,万窃感竽籁。 苔藓映崩壁,竹柏翳丛荟。 冬夏鸣瑟商,昏旦变明霭。 眷邈苍梧巡,逶迟翠华迈。 骖虬纷𡾰嵼,羽斿森晻蔼。 揽袂南熏亭,天风动衣带。 月皓清湘流,云空九疑外。 抗缅千载前,踌躇发深概。 注释: 1. 探奇寻古峤:寻找古老的山脉和山峰。 2. 巘窦临清濑:峻峭的山峰临近清澈的溪流。 3. 空谷响易奔:空旷的山谷声音容易奔跑。 4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读懂原诗内容的基础上,能准确概括出原诗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注意注释,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本题中“湘口二妃庙是潇湘二水会处”一句中关键词是“潇湘二水”,这是指湘江和潇水的合流。 【答案】 译文: 停舟楚江边,停桨到潇湘岸边。 天水交辉映,更逢清秋时节。 霜光明亮洁净沙渚,露湿河岸草色润泽
这首诗的作者是黄遵宪,他在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后,曾担任驻日本使馆参赞,并一度在李鸿章幕府中任职,参与过戊戌变法。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赴日任驻日公使途中。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原文: 英雄结局竟如斯,闻者伤心,见者惨目; 烈士殉身惟不愧,孟曰取义,孔曰成仁。 译文: 英雄的结局竟然如此凄惨,听到的人为之伤心,看到的人为之流泪; 烈士为了信念而牺牲自己
【注释】 两江:长江和嘉陵江。穿石壁:流过山石。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倚孤城:耸立在孤城上。猿边:猿猴栖息的地方。人于鸟上行:人与鸟儿共飞。岩幽谷雾暝:山中雾气浓密,天色昏暗。野旷戍烟平:野外空旷,烽火台的烟雾已消散。薄暮:天黑时。楼笳发:楼台上吹起号角声。栖栖:行旅匆匆的样子。清:凄凉。 【赏析】 此诗写登昭州城楼所见之景及感受,以“登”字领起,点明诗题;首联写水势穿石、群峰环抱的壮观景色
【注释】 苍梧:古郡名。这里泛指南方地区。连百粤:与百越相邻。百粤指古代的南越和桂林一带的少数民族,泛指南方。牂牁(zānɡkē):古代南方的一个郡国。水入牂牁:水流入牂牁。阔:宽广,辽阔。山蟠:山脉盘绕。越巂(yùqū):今广西、贵州等地一带。冬林:深冬时节的树林。猱玃(náoní):一种生活在树上的野兽。螮蝀(zhōubiàn):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昆虫。极北:极远的北方。风烟:风尘,尘土
人情不似溪流水,不改当时枕上声 - 诗句释义与翻译:这句诗通过“人情”与“溪水”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中,人们的情感并未随时间改变。"改"意味着变化,但此处使用反义,强调情感的持久性。"不改当时枕上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无论时间如何流转,这些情感始终如旧,如同夜晚梦中的声音一般清晰而持久。 - 关键词注释: - 人情:指人的情感或人际关系。 - 溪水
“冰看时俗薄,雨弄客愁多”是宋代诗人吴光的诗句之一。下面将依次解释这首诗的内容、关键词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冰看时俗薄:看到冰冷的冰块象征着冷酷的社会,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冷漠和失望。 - 雨弄客愁多:雨水打湿了旅人的衣服,增添了旅途中的忧愁。 2. 译文: - 看着冰冷的冰块,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 - 雨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让我的旅途更加忧郁。 3. 关键词注释:
道上飞来燕,帘间不避人。 诗句释义:道路上飞来的燕子,却毫不避讳地飞进了帘子之间。 译文:道路上飞来的是燕子,它们毫不避讳地飞进了帘子之中。 注释:道上,指道路上;飞来,指从天空中飞来;燕,指燕子;帘间,指帘子之间(即室内);避人,指躲避人;不避,表示燕子不畏人,不怕人;人,指人们。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通过燕子飞翔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注释】京畿:指京城周围的地区。贤大尹:指贤良的尹官,即宰相。藩宣:指朝廷的使臣。上国:指京城。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赞颂历史上一些贤明的宰相,抒发了诗人对贤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政治抱负。 “弹压京畿贤大尹”,首句点出京畿一带由贤明的宰相来治理。“弹压”,是压制的意思。这一句表明,京畿之地的治安,全赖贤明的宰相来维持。“贤大尹”,指贤良的宰相。这一句表明,要使京城得到安定
写处似移墙上影,卷来如寄陇头春。 吴光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赞美。诗中“写处似移墙上影”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写作时仿佛将景象投射或映照到了墙上,形成了一幅墙上的影像;“卷来如寄陇头春”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仿佛被卷起并寄存在了山头,给人以生机勃勃的联想。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 此诗不仅捕捉了自然景观的微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