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曾
【解析】 本诗为五律,共句。首联写景,颔联议论,颈联抒情,尾联说理。全诗以祖教寺为中心,通过对寺庙、僧人、自然景观、人间生活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名利看淡,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 “斗瓢”二句,写祖教寺雪后的景色。斗瓢,斗大的瓢。方丈,即大殿。斗瓢方丈雪,指寺院积雪如斗。一枕头华山云,指寺院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如在梦中。此联描写了祖教寺的自然景色
注释 - 普安徐太守:指徐某,一个前往普安县任职的官员。 - 赴任:即将离开或出发。 - 其二:这是第二部分,通常用于表明诗的内容不止一部分。 - 公才文武备:形容徐公(徐太守)具备文才和武艺。 - 得郡称临边:在郡中,可以称霸边疆。 - 化日回寒谷:美好的时光让寒冷的山谷都回温。 - 清风拂瘴烟:清风吹拂,驱散了瘴气。 - 民淳稀讼牒:百姓淳朴,很少打官司。 - 政暇到诗篇:政治空闲时能写诗
【注释】: 补郡:补任郡守,即代理郡太守。持新节:手执新授的符节。医民贮旧丹:指施政有方,使百姓得以康复。“医”通“移”,“贮”通“储”,均指治理百姓。不孤明主托,应使远人安:没有辜负贤明君主的重托,应当让远方的人安居乐业。万坞:无数山坞。花迎暖: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万山:无数的高山。鸟送寒:春天来临,百鸟开始歌唱。五云:指天上云气缭绕,如仙境一般。 【赏析】: 《送普安徐太守赴任》是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句“祖帐人如玉”,意为祖席上的人如同晶莹的玉石一般珍贵。这句诗用玉石比喻宾客之贵重,表达了主人对宾客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第二句“燕山十里亭”描绘了一幅风景优美的画面,燕子山脚下有一座十里亭,这是作者为友人饯行的地点。这句诗通过描绘景物,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氛围。 第三句“一樽花下倒”
【注释】万里宣朝使:指送别。原明:湛原明,字原明,号乃堂,安南(今越南)人。出使:奉命出使。安南:古国名,在今越南中北部。争看:争相观看。四牡騑:四马驾车。騑,通“轊”,驾四马拉的车。眉开黄色霁:指湛原明的眉眼间洋溢着胜利归来的喜悦。黄色:指黄土,也比喻中原。霁:雨后初晴。身傍白云飞:形容湛原明乘风疾走,像云朵一样飘然而去。化日:太平日子。寰中:四海之内,泛指全国。文星:星名。海上辉
【注释】 奎:奎星,二十八宿之一 使轺:使者所乘的马 凤池:翰林院 宗藩:皇帝的属国、藩镇 重:重视 圣主:英明的君主 南海到时:指黄才伯出使湖藩(在今湖北)时,正值南海(广州)春酒熟时。 北堂:后妃居处,借指内宫。 紫禁:皇宫。 班马:古代以马驾车,班、骑是车夫名。《汉官仪》载:“天子驾六,群臣侍中者皆骑,故号‘班马’。”这里指宫廷。 梅关:古关名,在广东。 【赏析】
【注释】 ①孤舟:指小船。籁:风声。 ②长淮:指淮河。流急:指水势湍急。 ③九重天:指天子的宫殿,这里借指皇宫。 ④一日客三秋:形容旅途遥远。 ⑤林丘:林中丘陵。 【赏析】 《新秋度淮有感》是诗人在淮南度过深秋时节时所写。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秋天渡淮的动人画面,“爽籁入孤舟”写出了秋风拂面的清爽之感,“长淮度急流”写出了淮河水流的湍急。后四句则表现了诗人因旅途而引起的乡愁。“九重天万里
【诗句释义】 五度台前客:在钓台之前已经有五次登台。 而今正一登:今天终于登上了钓台。 行沿苍木底:沿着苍翠的树木底部前行。 踏破白云层:踩过层层叠叠的白云。 爽气消尘溽:清爽的凉风消除了暑热和潮湿。 清风散郁蒸:清新的风驱散了闷热和蒸气。 渔竿真乐在:钓鱼的乐趣确实存在。 归把几人曾:回家时还有几人能体会到这份乐趣。 【译文】 我五次在钓台前登台,如今终于登上钓台。 沿着苍翠的树木底部前行
霜刃十年剑,孤舟万里程。 乡心频怏怏,客鬓渐星星。 绝壁横窗暗,高滩入梦惊。 几般萦恨处,信是路难行。 注释: 1. 霜刃十年剑:形容剑的锋利如同经过长时间磨砺的刀刃一样。 2. 孤舟万里程:形容船只在漫长的旅途中孤独地行驶。 3. 乡心频怏怏:形容内心的思乡之情常常郁结不快。 4. 客鬓渐星星:形容鬓边的头发逐渐稀疏,像是星星一般。 5. 绝壁横窗暗:形容窗外的峭壁高耸且昏暗。 6.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运用的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本题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又考查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与观点态度。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选项的内容,组织答案时要紧扣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