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应时
注释: 1. 登高豁远眸:登上高处,让眼睛开阔。 2. 返照挂松楸:傍晚时,阳光照射下来,照在松树和楸树上。 3. 四野川原暗:四周的田野和河流变得黑暗。 4. 千村禾黍收:无数的村庄已经收割了庄稼。 5. 樵人归里巷:打柴的人回家去了。 6. 宿鸟识林丘:夜幕降临,鸟儿知道回巢的地方在哪里。 7. 古墓蓬蒿遍:古老的坟墓上长满了草。 8. 悲风入夜愁:悲凉的秋风吹拂,让人感到忧郁。 赏析:
这首诗的译文是: 龙门山势连绵不断,从嵩岳伸展向洛城。 只有一河水流出龙门,峰顶云雾缭绕如乱云。 凿空佛像早已陈迹,凿龙石像开创太平。 年年翠绿的山色,阅尽古今人情事。 注释如下: - 绵亘:绵延不断 - 来嵩岳:从嵩岳延伸而来 - 崔嵬向洛城:高耸入云向洛阳城 - 阙门:指龙门石窟入口 - 峰顶:山峰顶端或山顶 - 削佛:凿空佛像 - 凿龙:指凿龙石像 - 太平
沈应时是明朝时期的诗人,字子易,河南卫(今河南淇县)人。 沈应时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大约公元1565年前后在世。他的一生颇为传奇,曾担任南京工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后退居洛阳。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例如,《龙门山色》中的“绵亘来嵩岳,崔嵬向洛城。阙门一水出,峰顶乱云生。削佛空陈迹,凿龙肇太平”描绘了洛阳的自然景观。 沈应时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
沈应时是明朝时期的诗人,字子易,河南卫(今河南淇县)人。 沈应时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大约公元1565年前后在世。他的一生颇为传奇,曾担任南京工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后退居洛阳。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例如,《龙门山色》中的“绵亘来嵩岳,崔嵬向洛城。阙门一水出,峰顶乱云生。削佛空陈迹,凿龙肇太平”描绘了洛阳的自然景观。 沈应时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