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注意通晓诗意,理解诗句的意思。 “十二月二十一日献俘”是这首诗的首句,交代了献俘的时间,也点明了献俘的对象:俘虏。全诗内容紧扣这个对象展开,从俘虏被俘开始,到献俘结束,一气呵成。 第二句“睿德通中夏”,意思是说皇帝圣德通达天下,这里指代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诗为下文写俘作了铺垫。 第三句“天威震北隅”意思是皇帝的威势震动了北方
中秋 秋光长与翠华连,况是中秋更可怜。 城阙影高云里见,芙蓉露冷沼中妍。 谁家笛弄江南曲,几处鸿飞塞北天。 此夜清辉应莫负,人生能见几回圆。 注释: 1. 秋天的光辉一直和翠绿的羽毛相连,何况是在中秋这样特别的日子,更觉得可贵。 2. 在城楼的高处,可以看到云彩的影子,在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池塘边芙蓉花上的露珠在寒冷的月光下显得异常清冷,显得尤为美丽。 3. 哪家的笛声在江南吹起了曲子
【注释】 二月:农历二月。方:才,刚刚。半:一半。冷风:寒风。日正长:太阳正长高。陌头:田间路旁。柳色:柳树的颜色。渔阳:郡名,这里指京都所在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在春日里思念故乡的诗作。全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画,并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句“二月春方半”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刻。然而诗人却因为身处异乡而无法亲身感受这份美好
二月春方半,冷风日正长。 陌头看柳色,忘却在渔阳。
睿德通中夏,天威震北隅。 遐方归正朔,款塞献新俘。 清庙陈弘业,彤庭显秘图。 五兵原不战,巨寇已行诛。 将相多酬赏,寰区尽大酺。 小臣叨侍从,率武咏神谟
沈位(1529年5月15日—1572年5月11日),字道立,号虹台,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明朝官员和文学家。下面将介绍沈位: 1. 生平事迹:沈位少时愚钝但后来力学成才,嘉靖末年解元后进入隆庆二年进士考试,最终成为隆庆六年的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他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奉旨册封肃王返回京师的路上,与千户陈镇等人因道路通行问题引发争执,最终不幸被殴打致死。 2. 文学贡献
沈位(1529年5月15日—1572年5月11日),字道立,号虹台,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明朝官员和文学家。下面将介绍沈位: 1. 生平事迹:沈位少时愚钝但后来力学成才,嘉靖末年解元后进入隆庆二年进士考试,最终成为隆庆六年的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他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奉旨册封肃王返回京师的路上,与千户陈镇等人因道路通行问题引发争执,最终不幸被殴打致死。 2. 文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