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注释:在夜幕下,长鲸惊动了玉鳞。兰池中的盗气已经消失,没有了秦始皇的威严。 成名不及韩亡客,绝胜荆轲一传人。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咏史怀古之作,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性变化的感慨。诗中以长鲸、玉鳞为喻,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惊涛骇浪的场景,暗示着历史的动荡和变迁。同时,通过对韩亡客和荆轲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此题考核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态度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考生需注意以下答题要点:明确题目所要求的具体内容(如诗句、译文、注释等),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冬日过西湖
前度词人今白头,往来曾阅几人愁。 短章已污君家壁,试看碧纱笼得不。 注释与赏析: 1. “前度词人今白头”:这一句描绘了一位前度作词人(即前一位词人)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可能暗示着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流逝。 2. “往来曾阅几人愁”:此句表达了作者通过观察来人的情绪状态,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忧愁,反映出人间百态,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苦乐。 3. “短章已污君家壁”
题汪坤仪图照 其二 入寒林树月中新,岁岁看花让结邻。 盗取一枝凭告我,此间相隔几由旬。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 1. "入寒林树月中新":描述进入寒冷的树林,月光照耀下的树木显得清新而美丽。 2. "岁岁看花让结邻":每年都会欣赏花朵,并与他人分享这份美丽。 3. "盗取一枝凭告我":比喻性地借用或偷取某物(可能是指自然界的美丽),然后向他人表达感激之情。 4. "此间相隔几由旬"
问水亭 其二 剩有狂奴占寂寥,烟中舟子自相招。 放舟今夜谁边宿,祇向水香多处摇。 注释: 剩有:仍有 狂奴:放纵的游人 占:占据 寂寥:寂静空旷 烟:烟雾 中:中间 舟子:船夫 自相招:互相招呼 边宿:边远之处住宿 祇:只 向:朝着 赏析: 《问水亭 其二》是宋朝时期朱熹的作品,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注释】 春燕:春季的燕子,即候鸟。 相逢:遇到。 归雁:指北飞的大雁,古人常用以喻指书信。 天寒:天气寒冷。 【赏析】 “相逢归雁话悲酸,此日他乡欲住难。”这两句写诗人与北来的大雁相遇的情景。诗中说:“相逢归雁话悲酸,此日他乡欲住难。”“相逢”二字表明了诗人与归雁不期而遇;“话悲酸”三字则写出了它们相会时所说的话是令人伤感的。因为北来的是大雁,所以这里用“归雁”代称北来的人或使者
乘空列御是耶非(我仿佛在御座上飞翔),广袖飘如鹢退飞(我的衣袍宽大,随风而动,如同鸟儿飞逝)。 谁道高寒归不得(谁说身处寒冷之地就不能回家呢),七重云护半铢衣(四周环绕着层层云雾,宛如七层天宫的保护色,让人感受到温暖如春的衣物)。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诗人乘风破浪、自由翱翔的意境。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使得整首诗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注释】 破镜:碎镜子,比喻残破的城楼。 清辉:清澈的月光。 岸上人家:指湖边的住户。 赚:使。 【赏析】 “薄暮高城破镜飞,满湖谁解爱清辉”,首二句写景。傍晚时,夕阳的余晖照在城墙上,像镜子一般破碎坠落。而湖水里却有谁喜欢欣赏这清澈的月亮呢?诗人用“谁解”和“爱”两字,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诗人自己上来,表达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感。 “多情岸上人家火,赚得酒人无数归。”末二句写意
注释:我也曾裁制过一件短裤,如今却在这里买了一个深酒樽。 出门时想要脱下青衫典当,先告诉店家这酒痕不是泪痕。 译文:我曾裁制过一件短裤,如今却在这里买了一个深酒樽。 出门时想要脱下青衫典当,先告诉店家这酒痕不是泪痕。 赏析: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戏题酒家》。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酒家的所见所感。首句“我亦曾裁一幅裈”,意为我也曾经裁制过一件短裤,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第二句“翻于此处买深樽”
注释:山中的小馆夜晚我独自创作。 城里的人们别想打扰我,看来我的身世就像秋天的一毫一样微小。 此时万家应都在做同一个梦,上面飘着的白烟高起又落下。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夜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伤。首联通过“城郭人民”与“山馆夜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超然。颔联通过“万户应同梦”和“白烟”两个意象,描绘了人们共同的梦境,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颈联则通过上下浮动的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