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垓徐枋
姜垓和徐枋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 1. 生平简介 - 姜垓:字如须,号伫石山人,山东莱阳人。他与方以智同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并被授予行人的职位。然而,由于兄姜埰因建言触怒皇帝而下狱,姜垓积极地为他营护,并在看到衙门中的题名碑上有崔呈秀、阮大铖的姓名后,上书请将这些人物去除。他的这一行为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敏感和对朋友的忠诚
清代姜垓徐枋《互嘲巧对》释义
【解析】 “互嘲”是互为对答;“巧”有“巧妙”“机智”之意;“枋头”是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垓下”是地名,位在今天的安徽灵璧南面。 译文: 桓温虽然一时威震天下,但最终还是败于枋头之战; 项羽虽有万人之众,却难逃兵败垓下的命运。 赏析: 此诗以桓温与项羽对比,讽刺了二人的兴衰成败。 第一句“互嘲”,是说两人都曾有过令人赞叹的成就,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的结局。桓温一生战功赫赫
互嘲巧对
桓温一世之雄,尚有枋头之败; 项羽万人之敌,难逃垓下之诛。
如须,原名姜垓徐枋,清代诗人
姜垓和徐枋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 1. 生平简介 - 姜垓:字如须,号伫石山人,山东莱阳人。他与方以智同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并被授予行人的职位。然而,由于兄姜埰因建言触怒皇帝而下狱,姜垓积极地为他营护,并在看到衙门中的题名碑上有崔呈秀、阮大铖的姓名后,上书请将这些人物去除。他的这一行为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敏感和对朋友的忠诚
姜垓徐枋
姜垓和徐枋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位诗人: 1. 生平简介 - 姜垓:字如须,号伫石山人,山东莱阳人。他与方以智同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并被授予行人的职位。然而,由于兄姜埰因建言触怒皇帝而下狱,姜垓积极地为他营护,并在看到衙门中的题名碑上有崔呈秀、阮大铖的姓名后,上书请将这些人物去除。他的这一行为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敏感和对朋友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