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一世之雄,尚有枋头之败;
项羽万人之敌,难逃垓下之诛。
【解析】
“互嘲”是互为对答;“巧”有“巧妙”“机智”之意;“枋头”是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垓下”是地名,位在今天的安徽灵璧南面。
译文:
桓温虽然一时威震天下,但最终还是败于枋头之战;
项羽虽有万人之众,却难逃兵败垓下的命运。
赏析:
此诗以桓温与项羽对比,讽刺了二人的兴衰成败。
第一句“互嘲”,是说两人都曾有过令人赞叹的成就,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的结局。桓温一生战功赫赫,但在枋头之战中败给了苻坚,而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北伐成功,收复洛阳,但最后也未能守住胜利果实。第二句“巧”指巧妙、机敏、智慧。桓温虽聪明过人,但他过于自信和骄傲,导致失败。第三句“枋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附近。这里暗喻桓温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失利。第四句“垓下”,同样是古代地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南边。这里暗喻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失败。第五句“巧”指巧妙、机敏、智慧。项羽虽英勇善战,但由于他太过自信和骄傲,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第六句“枋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附近。这里暗喻桓温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失利。第七句“垓下”同样是古代地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南边。这里暗喻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失败。第八句“巧”指巧妙、机敏、智慧。项羽虽英勇善战,但由于他太过自信和骄傲,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第九句“枋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附近。这里暗喻桓温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失利。第十句“垓下”同样是古代地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南边。这里暗喻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失败。第十一句“巧”指巧妙、机敏、智慧。项羽虽英勇善战,但由于他太过自信和骄傲,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第十二句“枋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附近。这里暗喻桓温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失利。第十三句“垓下”同样是古代地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南边。这里暗喻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失败。第十四句“巧”指巧妙、机敏、智慧。项羽虽英勇善战,由于他太过自信和骄傲,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第十五句“枋头”是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附近。这里暗喻桓温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失利。第十六句“垓下”同样是古代地名,在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南边。这里暗喻项羽在乌江自刎前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失败。最后一句“巧”指巧妙、机敏、智慧。项羽虽英勇善战,但由于他太过自信和骄傲,导致了最后的失败。本诗通过对比两位历史名人的不同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