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钧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秋江送别二首·其二》。全诗如下: 自武昌之汉阳晚泊汉口 萍迹南来似转蓬,伯牙台外溯归鸿。 悠悠汉水连湘水,淼淼云中更梦中。 注释: - 自武昌之汉阳晚泊汉口:从武昌到汉阳的晚上在汉口停泊。萍迹南来似转蓬,伯牙台外溯归鸿:像浮萍一样飘流的足迹向南来,就像伯牙在黄河边寻找知音,追寻着飞回北方的大雁。悠悠汉水连湘水,淼淼云中更梦中:悠长的汉水和湘水相连,仿佛在梦境中漂浮。
暮春时节我提着酒登上见山楼,遇到了我的族侄凌沧。 小巷子里少有车马经过,高楼深处树木丛生。 喜欢带些美酒来这里,登高眺望佛头山。 大雅之才谁还能再出现,这样的人物怎能去攀援? 高兴时遇到小阮,醉酒后倒地接人返回
委巷少车辙,高楼深树间。 好携婪尾酒,来看佛头山。 大雅谁复作,斯人安可攀。 兴阑逢小阮,醉倒接离还。
萍迹南来似转蓬,伯牙台外溯归鸿。 悠悠汉水连湘水,淼淼云中更梦中。 笠泽旧吟怀醉士,习池今许问山公。 片帆剪破烟波月,肠断梅花一笛风
清代诗人秦钧仪是乾隆时期著名的诗人,字伯芳,号若舫。他出生于清无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秦钧仪在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拔贡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但不久后因政治原因离开官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作之中,其中《自武昌之汉阳晚泊汉口》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南行时途经汉水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萍迹南来似转蓬,伯牙台外溯归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四处流浪的生活状态
清代诗人秦钧仪是乾隆时期著名的诗人,字伯芳,号若舫。他出生于清无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秦钧仪在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以拔贡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但不久后因政治原因离开官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作之中,其中《自武昌之汉阳晚泊汉口》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南行时途经汉水时的所见所感,首联“萍迹南来似转蓬,伯牙台外溯归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四处流浪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