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神
注释:春山重叠,春山重叠。 在芳香的花丛中,鹧鸪迷失了方向。 游女踏着歌声从花丛外离去, 她们的罗袜踩在香泥上。 赏析:此首词写暮春景色,抒写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全词以“春岫”开头,用叠句起笔,渲染出一种迷离恍惚、空濛迷幻的境界,与下阕的描写相呼应。“春岫齐”既写出春山连绵不断,也暗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接着描绘了鹧鸪在花丛中迷茫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潇湘神 (一作《竹枝词》) 潇水波。湘水波。 月明唱起竹枝歌。万艳万愁呼欲出,湘花颜色似湘娥。 【注释】 潇:水名,源出湖南零陵县南,流入洞庭湖。 湘:地名,在今湖南省。 波:泛指水面。 万艳:形容花朵繁多。 万愁:形容愁绪万千。 呼欲出:仿佛要跳出水面似的。 湘花:湘江边盛开的荷花。 湘娥:即湘妃。传说舜死后葬于苍梧,二妃寻夫不返,泪尽而死,变成斑竹。 赏析:
邛竹枝 古祠耸立,朝雨暮雨中。 翠壁之上,鹧鸪啼断续。 朝露已干,暮雨犹湿。 神女何时归去? 朝霞初照,暮霭沉沉, 神女归来何处寻? 神女归期,遥遥无期。 注释:邛竹枝:唐代刘禹锡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一首。邛竹:即邛山之竹。传说为舜妃湘娥所化。生古祠:指在古老而神圣的祠堂中生长。朝雨过来还暮雨,不知神女几时归:形容时间流逝,神女始终未归。朝雨暮雨:早晨和晚上的雨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注释】: 潇湘神: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浪淘沙九首》中的第二首,其中有“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后人因称此诗为《浪淘沙》。 湘渚头(yǔ zhǔ tóu):湘水入湘江的地方。渚头,指湘江边的岸边。 麦天风雨绿崖秋:麦子成熟的时节,天空中正飘着雨,山崖上一片秋天的颜色。 蕉叶缉纱仍染绿,荆门红树好生愁:蕉叶用绳子捆绑后晒干,仍然保持着绿色,而荆门一带的树木却因为秋风的原因,叶子变红了
【注释】 潇湘神:指词人自题其作。潇水、湘水:两水名,即今湖南的潇水和湘江。 波碧兰红路杳冥:波色碧绿,兰花鲜艳,路在远处看不到。杳冥:深远。 赛鼓无声秋笛夜,一林枫叶半江青:赛鼓(比赛用的鼓)声沉寂,秋天的笛子夜里吹奏,满林枫红映照在江面上,一片青葱。 【赏析】 这是词人自题其作,描写了一幅宁静而秀丽的秋晚景色。 上片写潇湘二水之清。“波碧”两句是说这潇湘二水波色碧绿,兰花鲜艳
湘水神。 湘水神。 黄陵的歌声和舞蹈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夕阳西下之时,江边的春草绿油油一片,湘水神灵含情地唱着歌,含怨地舞着姿,还带着几分忧郁的神情。 注释: 1.潇湘神:这是一首描写湘水神灵的词。潇湘,指湖南省一带的山水。神,指湘水神灵。 2.以上二调俱相似,实不同:以上两句的意思是说,这首词与上一首词虽然都是描写湘水神灵的,但是它们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3.湘水神:湘水神灵。 4.湘水神
【注释】潇湘神:一种曲调名。刘宾客体:即刘禹锡的《踏莎行》体。以上二调俱相似,实不同,宜细辨之。湘女祠:相传是舜妃娥皇、女英在湘水之滨的庙宇,她们曾以湘竹为箫,吹奏《南风》之曲,使湘水为之回旋。 【赏析】此词写湘女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贞情意。“靓”是美丽的意思,“俨”是端庄的意思。湘江之畔,一位湘女伫立凝望。她的美丽端庄,令人想起那“落花啼鸟”的春天景色。然而,春天已经过去,落花飞鸟,都已成为往事
潇湘神 · 零陵作 三闾骚客悲愁涌,二妃幽思绕湘水 【注释】 - 潇湘神:一种古代诗歌体裁,通常用以抒发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 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古地名。 - 三闾:屈原自称,指其家族。 - 九疑:山名,位于湖南省南部。 - 二妃:传说中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后因与湘君、湘夫人相关联。 - 湘水流:湖南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流经多个城市。 - 鸳鸯:常用以象征恩爱夫妻。 - 秋
以下是对《潇湘神·零陵作》逐句的释义: 1. 潇水深,湘水深 - 解析: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两条河流——潇水和湘水的深度,为后文情感的铺垫。 - 注释:潇水、湘水,都是指湘江的支流。 2. 双双流水逐臣心 -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 注释:臣心,此处指诗人的心。逐,追随。 3. 潇水不如湘水好 - 解析:通过比较,突出了湘水的优势
诗句释义:潇湘水长,湘水长,三湘之中最苦的便是潇湘。无尽的泪水洒在斑竹之上,幽兰更似二妃的香气。 译文:清澈的潇水和湘水流淌不息,在这九嶷山间,云物依然秋色满园。若问二妃的所在,只有零陵那芳草上的露珠在诉说着她们的哀愁。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古代贤人的追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泪痕斑竹”象征着悲伤与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