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水波。湘水波。
月明唱起竹枝歌。万艳万愁呼欲出,湘花颜色似湘娥。
潇湘神
(一作《竹枝词》)
潇水波。湘水波。
月明唱起竹枝歌。万艳万愁呼欲出,湘花颜色似湘娥。
【注释】
潇:水名,源出湖南零陵县南,流入洞庭湖。
湘:地名,在今湖南省。
波:泛指水面。
万艳:形容花朵繁多。
万愁:形容愁绪万千。
呼欲出:仿佛要跳出水面似的。
湘花:湘江边盛开的荷花。
湘娥:即湘妃。传说舜死后葬于苍梧,二妃寻夫不返,泪尽而死,变成斑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潇湘水色及楚地风情的诗。首句“潇水波”和第二句“湘水波”,以波字领起,写潇水、湘水的涟漪荡漾,点染了潇湘两地的水波景色。次句“月明唱起竹枝歌”,是说当明月皎洁之夜,人们便唱着竹枝曲调,以自娱自乐。“竹枝”为古代楚国的一种民歌,多表现男女恋情。这里用“唱起”二字,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情歌的热爱。
三、四句“万艳万愁呼欲出”和“湘花颜色似湘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它既描绘出了潇湘一带的绚丽风光,又写出了湘江中游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前一句“万艳”,指湘江两岸繁盛的花树;后一句“万愁”,则是说这里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忧愁。这两句诗写得十分巧妙,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树与人相比拟,形象生动,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好像那万树繁花在月光下似乎也要挣脱枝条跳出来了一般。而最后一句“湘花颜色似湘娥”,则进一步把人们的愁苦情绪和湘江岸边的美景联系起来。湘江之畔生长着美丽的湘花,它们的颜色鲜艳娇美,宛如美丽的湘女一般。这里,诗人把湘花比作湘女,既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是对当地人民的歌颂。因为湘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人美丽聪慧,勤劳善良,具有高尚美好的品格。所以,诗人通过湘花的美丽来象征当地的人民,表达了对他们的喜爱与赞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