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
杂咏一百首其六十三中,扁鹊的诗句“疾始于荣卫,哀哉不豫谋。贪生讳闻死,天下几桓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以下是对该句诗词及其翻译、注释的解析: 1. 诗句原文: 疾始于荣卫,哀哉不豫谋。 贪生讳闻死,天下几桓侯。 2. 译文: 疾病从荣卫开始,悲哀啊未提前治疗。 贪图长寿而讳言死亡,天下有几人能成为桓侯? 3. 注释与赏析: - “疾始于荣卫”:这里的“荣卫”指的是人体的心脏和血管
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一 神农 的注释如下: 1. 诗句释义: - 尽识参无毒:彻底认识到人参没有毒性。 - 明知堇有灾:清楚地知道堇草有危险。 - 安知尝试者:怎么能知道那些尝试的人呢? - 百死百生来:即使面临死亡,也能侥幸生存回来。 2. 译文: - 尽识参无毒:彻底认识人参没有毒。 - 明知堇有灾:知道堇草很危险。 - 安知尝试者:怎能知道那些尝试的人? - 百死百生来:即使面临生死
素女赋 形初具阴阳,素问无人读,流为采战方 素女,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与黄帝同时。她擅长于鼓瑟,其音乐充满悲情。在后世的传说中,素女的形象和故事被广泛传播和演绎。例如,在汉代《楚辞·九怀·昭世》中记载了“闻素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展现了素女的音乐才华和地位。 素女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她的演奏技巧,更多地是关于她如何通过音乐来治愈疾病、调和阴阳。她被视为医疗之神,常被医家供奉
注释:女子知道了我,明天就要换姓名。可惜逃得不彻底,仍然被逼迫着去执行诏书。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逃亡者被迫接受使命的无奈和悲哀。诗中“可怜逃不密”一句,既揭示了逃亡者的困境,又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气息。诗人以女子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逃亡者在面对压力时的无助与挣扎。同时,诗中的“犹迫诏书行”一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那就是无论逃亡者如何努力,最终还是要被强制接受使命。这种强烈的对比
杂咏一百首 其五十八 高力士 五十年间事,浑如晓梦余。 三郎南内里,何况老家奴。 注释: 五十年间:这里指的是诗人对过去五十年的经历的感慨。 浑如晓梦余:仿佛是早晨醒来后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 三郎:指唐明皇之子李亨,即唐玄宗的儿子,历史上称为“三郎”。 南内:唐代皇宫内的禁苑,也泛指皇帝的住所。 老家奴:这里用来形容诗人自己曾经侍奉过的唐明皇的仆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侍奉工作的怀念。
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四 医和 寿命有限,生死自然 刘克庄 寿有可延理,医无不死方。 扁曾忧骨髓,和亦畏膏肓。 注释: 1. 长寿可以延长寿命的道理。 2. 医治无法治愈所有疾病的方法。 3. 扁鹊曾经忧虑人体内的骨髓。 4. 医术也害怕治疗到心脏部位(即心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人类对生命、死亡的无奈与思考。诗中的“寿有可延理”意味着尽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延长寿命
注释:国老辞别机密,阉儿叩问余事。殷勤地告别,不要让我登上观书台。 赏析:《杂咏一百首其五十九》是一首讽刺诗,以“国老”喻宰相李宗闵,以“仇士良”喻宦官杨承和。此诗借李、仇二人的言行来写诗人对朝廷政治的看法。 开头两句,用“国老”指李宗闵,用“阉儿”指杨承和。李宗闵在甘露事变中受到排挤,被贬为同昌节度使,他心怀不满而又不敢发作,只好称病告退。杨承和是唐文宗的宦官,他与李宗闵有仇,也因事获罪
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 张承业 敕使为唐患,忠唐独有君。晚知王自取,误杀老监军。 注释: 敕使:皇帝派遣的使者。 唐患:对唐朝的祸害。 忠唐:忠于唐朝。 独有君:唯独有你。 晚知:后来才知道(指误杀)。 王自取:指君王自己造成的祸端。 误杀:错杀。 老监军:年纪大且资历深的监军官。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历史事件的诗歌。诗中通过“敕使”和“忠唐”这两个关键词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诚、责任和牺牲的思考
杂咏一百首 其六十六 夏无且 秦法严堂陛,秦兵绕殿庐。 如何危急际,只有一无且。 注释:秦国的法令严格,朝廷上的士兵围绕宫墙,在紧急时刻,唯有无且一人能够保全性命。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秦国的严峻法律和政治局势,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和担忧。同时,也揭示了在危难时刻,只有少数仁人志士能够坚持正义,为国为民着想。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
杂咏一百首 其四十七 李林甫,二相去留际,中原治乱分。异时马上泪,遥洒曲江坟。 诗句中的“二相”可能指李林甫的两位重要助手。“去留际”,表达了他们在权力中心的位置以及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中原治乱分",则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和李林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异时”意味着未来或遥远的时期,“马上泪”暗示了李林甫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悲伤,“曲江坟”则可能指的是他死后被埋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