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山中雪色猿,子母常连肘。 注释:在山上的山林中,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猿猴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生活,它们的胳膊互相挽着,就像人的手臂一样。 挂臂饮丹泉,攀花酿仙酒。 注释:它们用挂在身上的树枝吊着泉水饮用,用花瓣酿造出美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此题考核理解性默写,侧重于“容错”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诗文都是经典名篇,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语句默写与中考不同,但仍然是可以凭借对语境的把握、平时的识记积累、诗词知识的迁移能力去默写,所以考生应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缺题 梅雨晴时处处蛙,寻常家酿不须赊。 老亲醉后盘餐散,瓶里初开夜合花。 注释: 缺题:题目为《缺题》,即作者在诗中没有直接点明主题或情感。 梅雨晴时处处蛙:形容梅雨季节过后,天气转晴,到处都是青蛙的鸣叫声。 寻常家酿不须赊:平常人家酿酒不需要赊账。 老亲醉后盘餐散:指的是老人喝醉之后,盘子里的饭菜被随意地摆散了。 瓶里初开夜合花:指的是瓶子里刚打开的夜合花。夜合花是一种植物,其花朵呈白色
注释:村边杨柳已经拖黄了,一路走来,云深雾重的老学堂。偶然间在梅花村里走过,雪地中到处留下了我的芒鞋印迹,留下了我留下的香。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乡野画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原文是: ``` 松 其二 老松作墙茆作瓦,道人来自天台者。 不煮黄精不斸苓,张口如箕坐松下。 一片松涛胜古冰,细咀饱嚼风棱棱。 吾将砺齿齿已折,只恐松枯化为石。 ```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 “老松作墙茆作瓦”:描述松树高大挺拔,仿佛成了墙壁和屋顶的材料。这里的“墙”和“茅”(一种覆盖物的名词)指的是用松木搭建的屋檐,而“做瓦”可能是指制作屋顶用的瓦片或者类似的东西。 -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代诗人王冕。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芦花作主我作客,芦花点头我拍膝。 - 关键词:芦花、主、作客、点头、拍膝 - 注释:这里的“芦花”象征着自然,而“作客”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孤独感。“芦花点头”形象地表现了芦苇随风摇曳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拍膝”则表现出诗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赏析
春寒风弱酒旗斜,亚字城南八字沙。 午后主人犹病酒,隔篱小犬吠桃花。 注释: - 诗句1:春寒风弱酒旗斜,亚字城南八字沙。 - 春寒: 春天的寒冷天气。 - 风弱: 风势微弱。 - 酒旗斜: 酒旗(指酒家的标志)被风吹得倾斜。 - 亚字城南八字沙:亚字城,可能是一个地名或特定地点;八字沙,形状像“八字”的沙滩。 - 诗句2:午后主人犹病酒,隔篱小犬吠桃花。 - 午后: 下午的时候。 - 主人:
诗句解释: - 南都:指的是唐代的首都长安,也就是当时的南唐。 - 太平风景是京华:这里的“京华”指的是唐朝的首都长安(今西安),形容景色优美、安定和平。 - 白马黄衫七宝车:这是唐代皇帝出行时的装饰,代表尊贵和权力。 - 寒食𩰚鸡归去晚: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一个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吃冷食,但这个节日也有一个习俗,就是人们会提前离开家乡,回家过节。这里的“𩰚鸡”是指鸣叫的公鸡
【注释】 白蘋:一种水草,这里指代江边。 秋老蘋花贴岸开:秋天到了,蘋花盛开。 雪鸥一点夜飞来:夜晚,一两只雪白的鸥鸟飞来。 逢人尽道游烟雨:遇见了许多人,都在谈论着烟雨。 月白何曾独上台:月光是白色的,但它从来没有独自登上过舞台(即高台)。 赏析: 这首诗以“白蘋”为题,描写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夜晚景色。诗人通过对蘋花、雪鸥、烟雨和月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注释】:小扉:指山中小屋的门。堂前:指屋前。蔬药:蔬菜,药物。畦:菜园的一行行土埂。不抱瓮:比喻老人不关心家务事,而是专心于种花。刚欲灌花,即刚准备给花儿浇水。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位老翁在山居的生活情趣。开头两句写他居住环境的幽美:有小门,门前有菜园。三、四句是说这位老翁虽然抱着孙子,但并不去管那些琐碎的家务事,而只是一心一意地给花儿浇水,准备浇完就下起雨来。诗人通过描绘老翁的形象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