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作墙茆作瓦,道人来自天台者。
不煮黄精不斸苓,张口如箕坐松下。
一片松涛胜古冰,细咀饱嚼风棱棱。
吾将砺齿齿已折,只恐松枯化为石。
这首诗的原文是:
松 其二
老松作墙茆作瓦,道人来自天台者。
不煮黄精不斸苓,张口如箕坐松下。
一片松涛胜古冰,细咀饱嚼风棱棱。
吾将砺齿齿已折,只恐松枯化为石。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老松作墙茆作瓦”:描述松树高大挺拔,仿佛成了墙壁和屋顶的材料。这里的“墙”和“茅”(一种覆盖物的名词)指的是用松木搭建的屋檐,而“做瓦”可能是指制作屋顶用的瓦片或者类似的东西。
“道人来自天台者”:这里的“道人”可能指的是修道的人,而“天台”则是一个地名。在中国古代,天台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因此这里的修道之人可能与道教有关。
“不煮黄精不斸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修道之人并不需要通过煮黄精或挖茯苓来养生。这里的“黄精”和“茯苓”都是中药材,通常用于滋补身体。而“斸苓”可能是某种药材的别称或用法。
“张口如箕坐松下”:这句话描述了这位道人的坐姿。他张着大嘴,就像一个人张开嘴巴像簸箕一样坐着。这可能暗示了他吃东西或者修行时的状态。
“一片松涛胜古冰”:这句诗表达了对于松涛的赞美。这里的“胜”表示胜过、优于的意思。而“古冰”则指古代的冰,这里可能比喻为松涛的声音如同古时凝固的冰雪一样清脆悠长。
“细咀饱嚼风棱棱”:这句话描绘了吃食时的情景。这里的“细咀”,即细细地咀嚼;“饱嚼”,则是充分地咀嚼。而“风棱棱”则形容食物咀嚼后发出的声音,像是风吹过岩石的声音。
“吾将砺齿齿已折,只恐松枯化为石”: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里的“砺齿”意味着磨砺牙齿,比喻修炼身心;“齿已折”可能意味着经历了种种挫折或磨难;“松枯化为石”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或消逝。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主题,通过对松树的形象描写和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诗中的人物似乎与松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生活与松树息息相关。诗中的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内涵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