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复古
秋风动窗户, 兼闻书传香。 种花兼种德, 当有折桂郎。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赏析: 1. 诗句翻译: - “秋风动窗户,兼闻书香”:秋风轻轻吹动窗户,同时可以闻到书房里弥漫的香气。 - “种花兼种德”:同时种植花朵也是一种美德。 - “当有折桂郎”:这样的人将来定能成为金榜题名的状元郎。 2. 译文注释: - 关键词“秋风”、“窗户”、“书香”、“种花”、“德”、“折桂郎”。
注释: 初夏,指春季刚过不久的夏天。红紫,指鲜艳的花卉。光阴,时光。一声啼鴂,指黄莺啼叫。阴阴绿树,指茂盛的树木。黄鹂语,指黄鹂的鸣叫声。将与人间作夏凉,指黄鹂为人间带来夏天的清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初夏季节景色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首句“红紫光阴不久长”,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春天刚刚过去,夏天即将到来的景象
题周仁甫古香堂二首 一登君子堂,满目是秋光。 桂是月中桂,花非今日春。 诗句释义 一登君子堂,满目是秋光。 - 一登君子堂:登上君子之堂,象征着进入高尚的社交圈或知识领域。 - 满目是秋光:四周的景象都是秋天的色彩,形容视野开阔,景色宜人。 - 注释:此处通过“登”和“满”字表现了诗人对场景的主观感受,而“秋光”则描绘出了季节的特征。 - 赏析:“登”字在这里不仅表示物理上的移动
【注释】 强言:假装。作意气: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布被头:用粗布做成的被子。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写“见我思家泪”这一句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诗人表面上说不想家,实际上却时时想家,只是不好明说出来罢了。这种“口是心非”的手法,使全诗具有含蓄性,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首句“强言不思家”,表面看好像是说自己并不想家,其实却是在掩饰自己对家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这两句话,据此可从比喻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两个方面来分析。“黄金无足色”,比喻的是女子,意指女子美艳动人但未必真贤淑,“白璧有微瑕”,比喻的是男子,意指男子英俊多才却未必真心实意,所以这两句诗是写男女双方虽都貌相出众,却未必真心相爱,也即男女双方都不真诚,所以不能长久相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部分的具体语境来分析。首先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白发出门来”中的“白”,是诗人自指;“出”,是走出门来。“三见梅花谢”,是说自己已多次看到家中的梅花凋谢了。“客路有岁年”,“客路”,是离家在外的旅程。“有岁年”,意思是说在异乡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归心无昼夜”,“归心”,是思归之心
诗句原文: 都来五十有六字,写出山林无限奇。 当日所题何处景,只今但见后湖诗。 译文: 整篇诗歌以“深”字韵律为基础,共蕴含五十六个字,生动地描绘了山林的无限奇妙。作者曾在某个地方留下了诗句,但现在只能看到名为“后湖”的诗。这些诗句中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值得被流传后世,每一条溪流、每一个山丘都属于某个特定的诗人,无法归属到其他人名下。 关键词注释: 1. 深字韵:古代诗歌中押韵的一种形式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情于景、寄兴抒情的作品。首二句“长愿如人意,一生无别离”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人意”二字用得极妙,既指自己的愿望,又暗指所思之人的意愿。“一生无别离”,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心上人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强烈愿望。后两句“妾当年少日,花似半开时”则是诗人对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回忆。“花似半开时”一句,化用了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
【注释】 亭亭:高耸的样子。密密:重叠的样子,形容荷叶茂密。 【赏析】 此诗写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作者任江州刺史时所做。诗人登上豫章的东湖,看到一望无际、翠绿欲滴的荷叶,映入清澈碧透、明净如玉的湖水,顿使诗人心旷神怡。他想到自己为官清廉,与世无争,却因见湖光少而嫌荷叶多,这又是何等的无奈啊
【注释】篱菊:指菊花。抱香死:形容菊花凋零,不屈不挠地保持自己的清香。化入岁寒枝:指菊花在严寒中依然开放。色尚黄:颜色仍然呈黄色。奇:独特、不同寻常。 【赏析】这是写腊梅的。腊梅花不畏寒冷,在冬天里绽放,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冬梅”。这首诗写的是冬梅不畏严寒,在冰雪中开放的景象。首句用比喻的手法,把菊花比作一个忠贞不屈的人,即使死了也要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清香。次句说菊花虽然已经凋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