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注释 濯濯:鲜明的样子。柳条:指杨柳。 结春思:指寄托着春天的思念。 灵和殿:唐玄宗为祈雨而建。在今陕西宝鸡市。 赏析 这首诗是写柳的,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到柳树本身,而是通过“杨柳枝”这一比喻来写对春天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濯濯烟条拂地垂”,写的是柳枝袅袅下垂的景象。这里的“濯濯”形容柳枝的颜色鲜艳、生机勃勃。柳枝随风摇曳,仿佛在轻轻地拂地,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注释】 晚过:傍晚时分。水北:水边,指河边。 寒川:结冰的河面。消积雪:冰雪融化。冻浦:冰冻的河段。渐通流:逐渐畅通。 日暮:傍晚时分。人归尽:行人已经回家了。沙禽:沙滩上的鸟。 上钓舟:飞到渔船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夕阳西下时,人们纷纷返回家园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将这一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首句“寒川消积雪”
注释: 杂咏:泛指诗。 既作湖阴客:已经作过湖阴人的客人了。 如何更远游:如何能再远走他乡呢? 章江:即扬子江,又称长江。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古称为广陵、南兖州、江都郡等。 赏析: 《杂咏》是诗人于德操的五言古诗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既作湖阴客”交代了诗人的身份和身份变化,即曾经作为湖阴县的客人在外地生活。这一句表明了诗人与故乡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句“如何更远游”
注释: 1. 北临白云涧:指一座桥位于北方,靠近白云涧。 2. 南望清风阁:指一座桥位于南方,可以眺望到清风阁。 3. 出树见行人:指桥下有树木,可以看到经过的行人。 4. 隔溪有鱼跃:指隔河的溪流中有鱼儿跳跃。 译文: 两座桥分别位于北和南,一座靠近白云涧,一座靠近清风阁。在桥下看到树木,可以看到经过的行人。隔着小溪,还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跳跃。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桥梁景色的诗
【注释】青青:茂盛青翠。离居:离别的住处,指他乡。三年:三年前。云间:天上的云层之间。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情”为中心,抒写戍人思归之情。首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和季节;第二句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原因;第三句抒情,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尾句点题,照应了开头,并进一步突出主题。整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朴实
注释:远远地看到高高的亭子,可以远眺,早晚时分对着溪流和山。 野色在轩窗之外展现,霞光映照在几案之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遥望远方景物的心境和感受。首句“见远亭”点题,写出了诗人对远方景色的渴望;颔联“朝暮对溪山”则具体描述了诗人在见到远处风景后的心情和状态,他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颈联“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美景
注释:旅人倚着征船的桨,在傍晚时分唱起劳歌。他笑着揽着清澈溪水映出的月光,欣赏着清朗而明亮的月光,并不感到厌烦。 赏析:此诗描绘了旅人泛舟江上的场景,通过“笑揽清溪月”这一细节,展现了旅人内心的豁达、乐观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小诗
【诗句释义】 山行留客:作者以山景为题,描绘了春日山间景色和留客的情景。 山光物态弄春晖: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山林,万物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莫为轻阴便拟归:不要因为天气有些阴沉就想回家。 纵使晴明无雨色:即使天气晴朗也没有下雨的景象。 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使是飞入云层深处,衣服也会被湿透。 【译文】 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山林,万物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不要因为天气有点阴沉就打算回家
诗句解释: - “桃花溪”:描述了一个充满桃花的美丽地方。 - “隐隐飞桥隔野烟”:形容一座桥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谐相融。 - “石矶西畔问渔船”: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有人在河边询问过往的船只。 - “桃花尽日随流水”:描述了桃花随着流水的流动而逐渐凋谢的景象。 - “洞在清溪何处边”:表达了对一个隐秘洞穴位置的好奇和探询。 译文与注释: 桃花溪 隐隐约约
足下晚复,不知疾痛如何?深极忧难比也,上下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