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鸿勋
董鸿勋,原字毅生,后改干臣,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以及政治家。他生于1886年,卒于1951年,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一位杰出代表。 董鸿勋的诗歌成就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谁嗣公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之洞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清朝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董鸿勋的文学风格朴实无华而又内涵深厚,他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清代董鸿勋《挽张之洞联》释义
【注释】 “渤澥”句:指张之洞的家乡湖北黄州(今属湖北)。渤澥,大海。河间:河北,当时称河北为河间。帝眷:指皇帝对他的宠爱和关怀。身归:指张之洞被任用后回到京城。帝眷:指皇帝对他的宠爱和关怀。“金瓯”句:金瓯,古代用玉做的器皿,此处喻国器,国家政权。玉烛,喻朝廷清明、政治清明。谁嗣,继承。公功,指张之洞的功绩。 【赏析】 这是一副挽联,对张之洞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上联写他由乡试解元到进士
毅生,原名董鸿勋,清代诗人
董鸿勋,原字毅生,后改干臣,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以及政治家。他生于1886年,卒于1951年,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一位杰出代表。 董鸿勋的诗歌成就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谁嗣公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之洞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清朝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董鸿勋的文学风格朴实无华而又内涵深厚,他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董鸿勋
董鸿勋,原字毅生,后改干臣,是清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以及政治家。他生于1886年,卒于1951年,是云南大理白族的一位杰出代表。 董鸿勋的诗歌成就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谁嗣公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之洞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清朝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董鸿勋的文学风格朴实无华而又内涵深厚,他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