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
【注释】 落日晴江里:指太阳落山后,江面上的景色。荆歌艳楚腰:荆歌是楚地的歌声,艳是指美丽动人,楚腰即指女子的腰肢。 采莲从小惯:从小习惯去采莲。 十五即乘潮:十五岁就可以驾船乘着潮水去采莲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采莲女的生活和劳动场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夕阳西下,江面上一片光明;采莲姑娘们穿着鲜艳衣裳,唱着动听的歌儿,在江边采莲。她们从小就习惯了采莲,到了十五岁
【注释】 朝日:早晨的阳光。残莺:残败的黄莺,这里指春光已逝,莺儿归去。 妾:古代女子自称。啼:鸣叫。 开帘:打开窗子。萋萋:形容草木繁茂。 时:不时。 东风:春风。杨柳:指柳树。千条:极言其多。 西:向西倒。 【赏析】 此词写闺中思妇的怨情。全词以“残莺”起兴,点明季节为春天。词人借残阳之景,抒发了对春天消逝的伤感之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 上片首句写景,“残莺”与“残阳”
注释:参差,即参差不齐。明月二八灯五枝:即“五更月”,指十五的月亮,又称为“望月”。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黄鹤是诗人的别名,这里以黄鹤比喻友人;瑶琴、羽帐都是古代女子所喜爱的物品,此处借以形容友人即将离去,诗人依依不舍。歌宛转,宛转恨无穷:意思是歌声优美而婉转,但无尽的怨恨无法表达。愿为潮与浪,俱起碧流中:希望像潮水和江上的波浪一样,在美丽的河流中自由地流淌。 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写女子在丈夫出外远行后的孤独生活。第一联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第二联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主人公的孤寂之情和思念之意;第三联写女子梳妆打扮后准备上京赴任,暗含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四联写她到越溪浣纱时,想起自己当初的往事,抒发了无限感慨。“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诗人以“新春”为题意,首句写春光明媚,东风拂面,正是出游的好时候。然而,“一花开楚国”,则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注释: 飞雪伴随着春风,在天空中飘荡,盘旋乱绕。你看似花的地方,偏在洛阳东郊。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春雪来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飞雪带春风”,描绘了春天雪花飞舞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第二句“裴回乱绕空”,描绘了雪花在空中飘荡的样子,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第三句“君看似花处”,点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仰之情。最后一句“偏在洛阳东”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释: ①洛阳:古都名,这里指代自己的故乡。 ②青门:古代城门名,位于洛阳城西。 ③黄鹄矶:地名,位于东吴一带。 ④客书:指外地的来信。 ⑤不啻:不仅仅,相当于“不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洛阳清夜为背景
注释: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佳人是古代的美人,石头上长满了苔藓,覆盖着美丽的花朵。 还有春天里的杏树,树枝像美女的妆容一样精致美丽
注释:华亭的天空在今天已经放晴,云层之上的船帆渐渐远去,显得更加遥远。不要奇怪山前水深还是浅,清淮一天之内会有两次潮汐。 赏析:本诗描绘的是一种送别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华亭的天气、云中桅杆、山前水深和清淮潮汐等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离别之情。同时,也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秋夜泛舟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注释: 1. 林塘夜发舟:在树林和水塘旁的夜晚出发划船。 2. 虫响荻飕飕:夜晚,虫鸣声和风吹芦苇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3. 万影皆因月:无数影子都是因为月亮的存在。 4. 千声各为秋:各种声音都与秋天有关。 5. 岁华空复晚:一年又将过去,岁月又显得更加晚了。 6. 乡思不堪愁
折杨枝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注释: 1. 官渡初杨柳:官渡是地名,指在官渡附近初长出的杨柳树。 2. 风来亦动摇:风吹过时,柳树枝条也会随风摇摆、摇曳。 3. 武昌行路好:武昌是指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这里指的是武汉的道路风景优美。 4. 应为最长条:应该是因为柳树的枝干比较长,所以被称为“最长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