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
过农家 欲羡农家子,秋新看刈禾。 苏秦无负郭,六印又如何。 注释: 1. 过农家:拜访农家。 2. 欲羡农家子:羡慕农家人。 3. 秋新:秋天。 4. 看刈禾:收割庄稼。 5.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诸侯而闻名。 6. 无负郭:没有负担。 7. 六印:指官衔,即六颗印章,古代官员的标志。 8. 又如何:又怎么样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访问农家的经历
寄人二首其一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 相思春欲尽,未遣酒尊空。 注释: - “花上”四句,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景象,雨水沿着花儿滴落,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之情。而江风吹过,又似乎带来了远方人的思念。这景象让人心生愁绪,更加深了对离别的感伤。 - “相思”四句,诗人用“相思”两字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春天即将结束,但诗人心中的相思之情却并未因此而减少。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
月夕 月上随人意,人闲月更清。 朱楼高百尺,不见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以“月夕”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画面。诗中首句“月上随人意”,表现了月亮的出现似乎与人的意愿相呼应,给人一种和谐之感。次句“人闲月更清”,则进一步突出了在宁静的夜晚中,月光显得更加明亮透彻。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心境。 第三句“朱楼高百尺
诗句释义 1 春晚:通常指春季的傍晚。这里指春天的早晨,即春天的开始时分。 2. 三月寒食时:寒食节在农历清明前一或二日,禁火冷食。此处指春分前后的某一天。 3. 日色浓于酒:形容阳光明媚,颜色比酒还要鲜艳。 4. 落尽墙头花:花朵已经凋谢,只剩下枝干。 5. 莺声隔原柳:鸟儿的声音被隔在了柳树之间。 译文 春回大地,暖阳普照,三月寒食之际,太阳的光芒胜过醇酒。 墙头的花儿凋零殆尽
【注释】 江村:水边村落。 日暮片帆落,江村如有情。(诗人傍晚看见一片帆船缓缓驶过,觉得江村好像在向他招手似的) 独对沙上月,满船人睡声。(诗人独自面对着江中的月光,听着满船人的鼾声)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首句写日暮时分,一片帆船缓缓驶过江村,诗人感到江村好像在向他招手似地。次句写他独自面对着江中的月光,听着满船的人鼾声入眠
诗句释义: 1. "寻僧已寂寞":这句描述了诗人在寻找僧人时,周围无人,显得十分寂静。 2. "林下锁山房":说明僧人居住在山林之中,用锁门的方式保护他的住所。 3. "松竹虽无语":虽然松树和竹子都是无声的植物,但这里强调了它们的沉默是为了保持某种状态或意义。 4. "牵衣借晚凉":表达了诗人想要亲近这些植物,通过牵拉它们的衣服以获取凉爽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依赖。 译文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赏析: 《春闺二首》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闺中女子对春天的思念与期盼。 诗的第一句“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表达了女子想要亲手裁剪象征春天的字画,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里的“春字”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勃发,而“剪刀”则隐喻了女子内心的纠结与挣扎。第二句“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注释:槿花,即木槿花,其特点是每年花开一次,花落后又结出新叶。 译文: 槿花(木槿)不见夕阳时,一天一度开新的花。 东风吹拂着桃李树,明年春天再开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槿花一年一度盛开、凋谢的生命周期,以及它在春风中焕发生机的景象。"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 描述了槿花每天更新,永不凋零的美好形象。"东风吹桃李,须到明年春" 则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循环和岁月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注释】 田上:田间。 雨足:雨水充足。 高田:水深而平的田地。 披蓑:披着蓑衣,即戴着斗笠。 半夜耕:指天未亮时仍在田里耕作。 力俱尽:人与牛都累得筋疲力尽。 东方:指天亮的方向。 殊未明:天还没有亮。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妇在雨后黎明时分还在田间劳作的情形。 “雨足高田白”,写雨后的田野一片洁白。“雨足”,说明雨下得大;“高田”,是长着稻谷的田。雨后,稻田里积满了水
【注释】: 寒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前一两天。 月明雨:月夜下,雨洒如注。 泥:泥土。 锦字:用锦做成的书信。 辽西: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带,古为边塞地区。 【赏析】: 《春闺二首》,选自《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这两首诗描写了闺中少妇对征人思念之情。第一首写春日里闺中少妇望月怀远的情景;第二首写闺中少妇盼信不至的情状。 “寒食月明雨”,寒食是清明节前两天,天气晴好。“落花”点出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