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
戏书 万有非真偶有之,倏无合悟本无时。 伯夷季札轻千乘,肯着春风护柳枝。 注释与解析 1. 万有非真偶有之:这里的“万有”可能指的是宇宙间的所有事物,而“非真”则暗示这些事物都是虚幻的或者不持久的。"偶有之"表示这些事物偶尔出现或存在。整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世间万物无常、短暂性的认识和感慨。 2. 倏无合悟本无时:这句话通过“倏”字传达了一种迅速、突然的感觉
中秋前夕,我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徘徊。 中秋之夜,清辉洒满大地 无酒可饮,但月色依旧明亮。 小儿才五岁,倚门而望高天。 他的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梦想。 我看着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孩子虽小,却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让我想起了自己年幼时的模样。 那时的我也曾在月光下仰望星空, 幻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我已经长大成人,
这首诗是唐代王干所作,诗名为“王干三岭”,描述了作者在经过三重山岭时所感受到的美丽风景和心情。 首句"澄练平皋水屈盘"描绘的是一片澄净的水面,曲折蜿蜒地延伸开去。这里的"澄练"是指水的清澈透明,"平皋"则指平坦的原野或湖面,"水屈盘"形象地描述了水的流向。 次句"青苍松栎拥峰峦"则描绘了山峰被苍翠的松树和橡树紧紧拥抱的景象。这里使用了"青苍"和"拥峰峦"来形容树木的颜色和形态
【注释】: 中秋:秋季的月夜。 稍穿:稍微穿过。 疏树残光碎:稀疏的树枝上,月亮的光斑洒落在地上。 徐碾:慢慢地磨。 素艳:白净而美丽的花朵。 交过子时:过了午夜十二点。 搀先:趁早。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诗中以月光穿过稀疏的树枝和洒在白净而美丽的花朵上的月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画面。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稍”、“徐”等字眼,将月光穿过树枝
注释:山头升起的月亮,已经到天心了,小了;林下秋生,夜里感到寒冷。 不需要等到明天,月亮已经是十五、十六、十七……,我仍要继续观看。 赏析:诗题“中秋”即指中秋节。作者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夜晚月景的变化,来表达对月亮的喜爱之情。首句“山头月到天心小”,写月光洒满山巅,显得格外明亮。次句“林下秋生夜半寒”,写树林中树木摇曳,发出声响,让人感到寒冷。第三句“不待明朝已三五”,写不必等到明天
诗句解析与赏析 原文 尪羸老马尚堪骑,象笏金章已属谁。政使死时无一物,清心壮胆有天知。 翻译 瘦弱的老马仍然可以骑行,象征性地比喻即使年老体衰也要保持活力和勇气。像古代官员使用的象牙笏和金制印章一样,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如果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那么只有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和强壮的胆量,才能得到上天的知晓。 注释 - 尪羸(wāng léi):形容人身体瘦弱,行动不便。 -
【注释】 秋日:秋日的景色。小堂:小亭子。畦(qí奇):田地里的行间,泛指田里。叟(sǒu寿):老人。蚱蜢(zhà méng zhǎo):一种昆虫,身体绿色,翅膀黑色,前翅长而窄,后翅短而宽,飞行时发出“吱吱”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景诗,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景: 首句:“尽日秋园掩竹扉”,诗人用一“掩”字,把门掩得紧紧的,突出了“秋”的意境。“竹扉”表明了这是一间茅舍。
【注释】: 五、七:指五日和七日。 宿雨:隔夜的雨水。 扶:扶持。 昂然:挺拔向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花来抒写自己的感情。诗人在春雨过后,清晨起床看到满地红艳艳的花朵,想到昨夜的细雨给它们带来的损伤和损失,因而发出由衷的叹息。但诗人并不因此而沮丧,反而从另一角度去理解这些被损害的花,认为正是由于昨天夜里的雨,才使得今天早晨的花儿更加鲜艳夺目,更显得生机勃勃。因此他感到欣慰、高兴
【注释】 五首:诗题,指五首描写雨后景色的诗歌。 其三:这是其中的第三首,“其”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赏析】 《雨夕》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象的小诗,诗人抓住雨后初晴的景象,以蜗牛、葵花为意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清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美丽景色,通过蜗牛和葵花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今年的秋天特别干旱,天气异常寒冷。但即使如此,我仍然坚持我的老生涯。山田的庄稼全都焦枯了,但只要下一场雨,就可以让菊花绽放。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秋旱带来的困境,以及作者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