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开
大满禅师赞 再出头来满面尘,那堪鼓舌与摇唇。 松枯石烂凭谁委,累及痴呆蹈碓人。 注释: 再出头来满面尘:指大满禅师的名声很大,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扰。 那堪鼓舌与摇唇:形容大满禅师言论犀利,言辞犀利,让人难以应对。 松枯石烂凭谁委:意为松树枯萎石头腐烂,需要有谁能去处理?这里表达了对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无能为力的无奈。 累及痴呆蹈碓人:意为让那些痴呆的人去承担这种负担
【注释】 拈起竹篦:用竹篦子夹住。 行杀活令:即行杀令,指让有罪的人受刑罚。 佛祖乞命: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弟子,所以称佛为“圣父”,称弟子为“圣子”。这里说佛祖向罪人求饶。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官员在审判犯人时,把罪责加到犯人头上。诗中通过描写官吏与犯人的对答,表现了官吏的蛮横和残忍。 第一句“拈起竹篦,行杀活令”是说,这位官员拿起竹篦子,开始执行死刑。这一句是全篇的开端
注释: 普观无量劫:无边无际地观察过去无数劫。 觑破个一念:看破这个念头。 觑底人:看你这样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四十八首之四十七,通过描述对过去无尽劫数的观察,以及看破这一念头的人的赞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如梦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量劫事即如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无尽劫数的观察。这里的“一念”可以理解为一个念头或观点,而“普观”则表示全面、深入地观察。通过观察
注释: 1. 未举步时先已到,未动舌时先说了。 2. 直饶著著在机先,更须知有向上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已经有所计划和准备的场景。首句“未举步时先已到”,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在思考如何行动,他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次句“未动舌时先说了”,则进一步描绘了他如何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准备好言辞,以便在行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整首诗通过描绘这个场景
【注释】达磨大师赞:达磨大师,即禅宗六祖之一的慧可。贼身未露罪全彰,搅得西乾沸似汤:贼人没有暴露罪行,但罪行就像热油沸腾一般明显。项上铁枷无计脱,却来东土强摊赃(“摊赃”是比喻犯罪者在东土国强作解释、辩解):罪犯头上的铁链无法解开,于是来到东方国家(指中国)强行辩解。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中通过描写一个罪犯在西方和东方都进行狡辩的情节,揭露了那些不择手段地为非作歹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的事实
注释1:三拜起来依位立,普天匝地黑漫漫。 释义:他三次跪拜后站立在座位上,整个天地都显得黑暗。 注释2:可怜只臂空轮却,千古令人作笑端。 释义:可悲的是他空有一副好胳膊,却被人耻笑。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禅师的形象。首句“三拜起来依位立”表现出禅师的谦逊与礼貌。然而,第二句“普天匝地黑漫漫”则揭示了禅宗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一切都是虚无的,包括禅师本人也是如此
【注释】坚辞:坚决推辞;紫泥诏:指皇帝的诏书。 玷辱:玷污,玷污了宗派的风神。个古锥:一个古代的针锥。 坐断:独占,独占着。双峰:即天柱山,在今安徽境内。 碍人枝:妨碍行人的树枝。 赏析: 这首诗是大医治禅师赞颂他的老师——慧远大师的诗。首句“坚辞”表示坚决推辞。次句“玷辱”表示玷污。第三句“无寸草”表示没有一点儿草木。最后一句“爱松留得碍人枝”表示因为喜爱松树,所以留下了妨碍行人的枝杈
【注释】 弥天:形容罪大如天。四棱俱塌地:比喻彻底垮台。尽教后代乱针锥:比喻后人的责骂和攻击像乱用针锥一样尖刻。 【赏析】 这首诗是镜智禅师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的劝诫,意在说明这些人虽然罪孽深重,但终究逃不过历史的惩罚。诗中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而有力
【注释】 诸方:佛教用语,指各地、各宗派。深与浅:指佛教教义的深浅、繁简程度。掌握中:指佛教教义的精髓。撑天:指佛祖释迦牟尼的法力无边。拄地: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道高德重,如柱支撑大地。宗风:即佛教中的“宗”,佛教徒所信奉的教义,这里泛指佛教思想。 【赏析】 这首诗写佛家教义的博大精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佛家的教义比喻为撑天的柱和拄地的根。这种比喻既形象又生动
注释: 1. 瞎却顶门眼:形容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就像瞎子一样。 2. 错认定盘星:比喻一个人的错误判断导致一系列的错误。 3. 拚身能舍命:形容一个人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 一盲引众盲:比喻一个人的错误判断会引发更多人的误判。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失去理智和盲目跟从的情景,表达了对盲目跟随他人错误判断的行为的批评。它提醒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他人的错误判断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