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开
南剑州伏虎岩请师开山请赞 个样村僧,也甚奇怪。 身如椰子,胆似天大。 蟒蛇窟里安禅,猛虎穴中扎寨。 无端于微尘国里,转大法轮,击大法鼓。 却向刀山剑树上,成等正觉,弄者一解。 注释:南剑州伏虎岩请师傅为寺庙开山。 译文:南剑州伏虎寺的僧人,非常奇特。 他的身形像椰子一样,胆子非常大。 在蟒蛇窟里安禅,在猛虎穴中扎寨。 在微尘般的国家里,转动大法轮,敲击大法鼓。 却在刀山剑树上,成为正觉者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默写。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调错行。高考所选择的名篇大多出自课本,有些诗文也选自其他古诗文阅读材料、现代文阅读材料甚至是报刊剪贴。因此,经常阅读和背诵这些篇目是提高应试能力和应试水平的有效方法。本诗默写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隈、蛰、昙华、开。 【答案】 徒弟普显请赞 形如枯木倚岩隈
思大禅师赞 一生讨头不见,二生骨露皮穿。 三生造成地狱,全身活陷黄泉。 七十二峰俱坐断,口吞佛祖在机先。 注释: - 一生讨头不见:一辈子都在追求却始终无法得到。 - 二生骨露皮穿:两次生死循环中,身体已经磨损到只剩下骨头和皮肤。 - 三生造成地狱:形容其经历之苦痛与挣扎,如同经历了三次轮回的煎熬。 - 七十二峰俱坐断:比喻其遭遇的磨难之多,如同七十二座山峰都倒塌了一般。 - 口吞佛祖在机先
【注释】 1. 毗耶:指印度。 2. 病虎:喻指佛教中的烦恼。 3. 丧身:指被毒害而丧失生命。 4. 文殊: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 5. 灵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象征佛教的修行之地。 6. 会人:指与佛祖同坐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维摩居士的诗。维摩居士在《维摩诘经》中是位菩萨,住在毗耶离城(今印度南部)的大林树下,以神通力教化众生。他虽住于深林,而能应机说法,不著声闻、菩萨相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足蹈双莲洒杨柳,面目端严世希有。 梵音妙音海潮音,祇这而今谁动口。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1. 足蹈双莲洒杨柳,面目端严世希有。 - “足蹈双莲”形容的是行走时脚步如同踩在莲花之上,显得轻盈而优雅。“洒杨柳”指的是行走时的动作仿佛柳枝随风飘洒,增添了几分柔美和灵动。 - “面目端严”则形容的是人的面部特征端正严肃,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感觉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内容如下: 志公和尚赞 杖头络索闲家具,应谶三朝经几秋。 生向鹰窠来处异,面皮擘破十三头。 叻,因渠达磨枝条布,恼乱春风卒未休。 注释: 1. 杖头络索:指僧尼头上的装饰品,通常用金属或宝石制成,形状像络索。闲家具:闲适的家当,形容生活清贫。应谶:预示未来。三朝:这里可能是指志公和尚的生平或者修行历程,三朝指的是三十年的时间。经:经过,度过。几秋:几年的时间。2.
朝阳穿破衲赞 “朝阳”是早晨的太阳,这里指清晨。“穿破衲赞”是说在寒冷的时候,要抓紧时间做些针线活。“衲赞”是一种用布做的垫子,用来保暖。 冷时急用之物 “急用”是指紧急需要用到的东西,这里指的是冬天里需要用到的衣物、被褥等。“急用之物”是指这些物品在寒冬中特别需要的。 趁暖著些针线 “趁暖”是指趁着天气回暖的时候。“著些针线”是指做一些手工活,如缝补衣物、修补破损的物品等。 忽然腊月到来
【注释】了:完了,完成。残经:佛教经文。赞:颂扬,赞美。 【赏析】此诗是作者对月读书的感慨之作。诗的前两句“始见些儿光影,要了末后一段”写月光下读书的情形。诗人在月光的照耀下,终于完成了一部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的校阅工作。“些儿光影”指月光映照下的微弱光线。“要了末后一段”指完成了这部经典最后一部分的校订工作。这两句表明诗人读书之勤、之细。 三、四句“若是无门拳头,不打这般钝汉”
【注释】 傅大士:唐时僧人,姓傅名玄素,以讲《涅槃经》闻名。赞:对某物表示赞美。无本可据:没有根据可以凭信。案:案上。挥:指挥笔写字。落处:指写诗下笔之处。知落处:知道落笔何处。拍板与门槌:打拍子与敲击门槌。总是闲家具:都是一些无用之物。 【赏析】 此诗是说傅玄素和尚在皇宫中讲经时,由于没有根据而无法讲下去。他只好随意挥笔写下诗句,结果却是一些无聊的闲言碎语。作者通过这一事件
注释:伟大的法师,在困难面前能够坚定信念。不是因为他登临绝顶,才看到白云高耸。 赏析:这首诗通过赞颂一位伟大的法师,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伟哉大法师,逢难转坚牢",诗人用"伟哉"赞美这位法师的伟大,"逢难转坚牢"则表现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不因登绝顶,争见白云高",诗人以白云高耸作为比喻,赞美法师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整首诗充满了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