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蹈双莲洒杨柳,面目端严世希有。
梵音妙音海潮音,祇这而今谁动口。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足蹈双莲洒杨柳,面目端严世希有。
梵音妙音海潮音,祇这而今谁动口。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 足蹈双莲洒杨柳,面目端严世希有。
- “足蹈双莲”形容的是行走时脚步如同踩在莲花之上,显得轻盈而优雅。“洒杨柳”指的是行走时的动作仿佛柳枝随风飘洒,增添了几分柔美和灵动。
- “面目端严”则形容的是人的面部特征端正严肃,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感觉。“世希有”表示这种面容非常罕见,难以找到相似的存在。
- 梵音妙音海潮音,祇这而今谁动口。
- “梵音”指的是佛教中清净庄严的声音,通常用于诵读佛经或进行禅定。“妙音”也是指美妙动听的音乐。“海潮音”则是一种比喻,形容声音如海浪一般澎湃汹涌,震撼人心。
- “祇这而今谁动口”则表达了一个疑问,即在这样的音乐声中,还有人能够开口说话吗?这里的“动口”可能指的是人们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吸引,以至于忘记了言语的存在。
接下来是对关键词的解释:
- 圆通大士:这是对观音菩萨的一种尊称,意为慈悲、智慧圆满的大士。
- 赞:在这里是诗歌的形式,用来赞美某位人物或事物。
- 双莲: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和神圣,所以用两个莲花来表示其美丽和尊贵。
- 洒杨柳:这里的“洒”是洒落的意思,杨柳是春天的象征,因此“洒杨柳”形象地描绘了春日里柳树轻拂的情景,同时也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
- 端严:形容人的神态庄重严肃,给人以威严感。
- 梵音:佛教中的清净之声,常在诵经或冥想时使用。
- 妙音:美妙的音乐声,这里可能是指某种特别的音乐或旋律。
- 海潮音:形容声音如同海洋潮汐一样汹涌澎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 谁动口:这是一个反问句式,表达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很难发出声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的语言富有画面感,通过“洒杨柳”、“端严”、“梵音”等词汇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此外,诗中的“谁动口”一词也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情感。整体上,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性与艺术性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