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无树镜非台,臭口分明鬼擘开。
幸是卖柴无事獠,刚然惹得一身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手法、语言以及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
“大鉴禅师赞”是这首诗的题目,“菩提无树”,指佛经所说,佛在世时,其身如木,其行如风,其心如水。“镜非台”,指佛之真身非木、非石、非水,而是以空为本。“臭口分明鬼擘开”,用典出自《后汉书.张道陵》:“张陵者,汉之天师也。……乃说《太平青文》,号‘太上老君’。言其有道德而能治百病,得其人也,则死散还魂;失其人也,则使祸及子孙。”这里指僧人把佛法当作治病的灵丹妙药,故有“臭口分明”之语。“鬼擘开”,指佛经所说:众生皆为佛所化,众生与佛本是一体,所以佛能够救度一切众生,“鬼”即指众生。“幸是卖柴无事獠”意思是说幸好自己没有做和尚,不然的话,自己就会惹上一身灾祸。“刚然惹得一身灾”,刚然,刚正的样子。刚然惹得一身灾,意谓刚正不阿,惹出一场是非。
【答案】
菩提无树,镜非台。
①佛教认为,人的身体就像一棵树或一面镜子,但都是虚幻不实的。②“镜非台”指佛的本体不是木头、石头、水等物质。
菩提无树,明镜亦非台。
①佛教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平等的、不生不灭的。②“明镜亦非台”,指佛也是清净的,像一面镜子一样,不是用来照见万物的。
菩提无树,何处惹尘埃。
①佛性就是清净的本性,不是被污染的,也不是被染污的。②“何处惹尘埃”意谓哪里会有被玷污的地方呢!
菩提无树,尘世本闲人。
①“菩提”是觉悟的意思。②“尘世本闲人”,指佛是超然于尘世之外的闲人,也就是觉悟了的人。
菩提无树,何劳结茅盖。
①菩提即觉悟之道。③“何劳结茅盖”,意谓何必去盖房建庙修道呢!④“结茅盖”,指修行人搭起临时的草棚,表示暂时栖身。⑤“何劳”意谓何必,没有必要。⑥“修道”指修行。
菩提无树,何须觅个归。
①菩提即觉悟之道。②“觅个归”,意谓到哪里去找归宿啊!③“何须”,不必。④“觅”,寻求。⑤“归”,归宿。⑥“个”,代词。⑦“归”,归依。⑧“何须”意谓不必,用不着。⑨“觅”意为求、寻找。⑩“归”意为归属、归宿、依归。
菩提无树,何须更问津。
①菩提即觉悟之道。②“何须”意谓不必、无须。③“更”表进一步,再一层。④“问津”指询问渡口。⑤“津”,渡口。⑥“何须”意谓不必、无须。⑦“津”意为渡口。⑧“更问”意谓再询问。⑨“津”,通“津梁”。桥梁。⑩“何须更问津”意谓不必再询问渡河的方法和渡口在哪里了。